接下来的日子,团队开始手把手地教农户种植。阿明带着大家搭建排水系统,耐心地示范如何控制水位:“这水莲菜虽然耐涝,但水太深会烂根,太深会缺水,五厘米是最合适的。”老周则教他们制作有机肥料:“用牛羊粪和秸秆发酵的肥料,种出来的菜更有营养,还没有农药残留。”
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当地的土壤偏酸性,水莲菜种下去后长势缓慢,叶片还出现了发黄的现象。阿明急得几天几夜没合眼,拿着土壤样本反复检测。“是土壤酸碱度失衡,需要中和一下。”他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我们可以用草木灰来调节土壤酸碱度,既环保又有效。”
团队立刻发动农户收集秸秆和枯枝,烧成草木灰后撒在田里。一周后,水莲菜果然恢复了生机,嫩绿的叶片在水中舒展,长势喜人。玛莎大婶看着田里的菜,笑得合不拢嘴:“你们真是有办法!这菜长得比我们种的青菜还好!”
与此同时,莉莉也在村里开展了药蔬养生讲座。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当地的饮食习惯,讲解药蔬的功效:“水莲菜能清热祛湿,适合雨季吃;沙秋葵能滋阴补肾,老人和孩子吃了都好。”她还教大家制作药蔬茶,用晒干的马齿苋和穿心莲泡茶,既能解渴,又能预防感冒。
没想到,这药蔬茶竟意外地解决了村里的一个大问题。雨季里,村里的孩子容易感冒发烧,当地医疗条件有限,药品也很短缺。自从喝了药蔬茶,感冒的孩子明显减少了。村长激动地握着小诺的手说:“你们带来的不仅是菜,更是救命的宝贝啊!”
就在药蔬即将丰收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席卷了村庄。狂风暴雨过后,不少农户的田埂被冲垮,水莲菜被泥水淹没。农户们看着被淹的菜地,急得直哭:“好不容易种活的菜,这下又完了!”
小诺立刻带领团队和农户们抢救菜地。“大家别慌,水莲菜耐涝,只要及时排水,还能救活!”她一边安抚大家,一边指挥大家加固田埂,疏通排水渠。阿明则带着技术人员,给被淹的菜喷洒营养液,帮助它们恢复生机。
经过两天的奋战,大部分菜地都保住了。当看着重新挺立的水莲菜,玛莎大婶抹着眼泪说:“要是以前,遇到台风我们只能认命,现在有你们在,我们就有希望了。”
丰收那天,琅勃拉邦村一片欢腾。金灿灿的水莲菜、绿油油的沙秋葵被装满了筐,村民们载歌载舞,庆祝这来之不易的收获。桑坤拿着检测报告,兴奋地宣布:“这些药蔬的有效成分含量完全达到了国际标准,我们可以出口了!”
小诺看着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心里满是欣慰。她拿出手机,和远在云雾村的李爷爷视频:“李爷爷,我们成功了!这里的药蔬丰收了,村民们也都学会了种植技术。”
李爷爷看着屏幕里热闹的场景,笑着说:“好啊好啊!你们不仅把菜种到了国外,还把互助的精神传了过去。这就是‘菜能救命’的真正意义啊!”
离开琅勃拉邦村那天,村民们早早地在村口等候,手里捧着自家种的水果和亲手编织的竹篮,依依不舍地送别。玛莎大婶塞给小诺一包晒干的药蔬:“这是我们自己种的,带着路上吃,以后一定要常回来看看。”
飞机起飞时,小诺望着下方郁郁葱葱的药蔬田,心中感慨万千。她知道,这趟异域之旅不仅推广了药蔬技术,更搭建了一座友谊的桥梁。在未来的日子里,云雾村的药蔬将在更多国家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而“菜能救命”的故事,也将在异国他乡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