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基因争议起(2 / 2)

阿明看着对方长势喜人的菜苗,心里有些着急,但手上的动作却没停。他按照在非洲应对干旱的经验,给菜苗搭建了简易的防风棚,又用融化的雪水稀释了有机肥,小心翼翼地浇灌着。莉莉每天都会给菜苗唱歌,就像在南极时那样,她坚信植物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玛利亚则时刻关注着土壤的酸碱度,根据科考站的环境微调种植方案。

一周后,意外发生了。青藏高原突然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强暴风雪,风速达到了每秒三十米,气温骤降至零下二十度。绿科生物的种植舱虽然有保温系统,但突如其来的断电导致温度急剧下降。等电力恢复时,舱内的基因编辑菜苗已经大面积冻伤,叶片发黑枯萎,只剩下寥寥几株还在勉强支撑。

而云雾村的种植舱里,自然药蔬的表现却让人惊喜。虽然嫩芽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但在防风棚的保护和有机肥的滋养下,大部分菜苗都挺了过来。尤其是李爷爷的老菜种长出的白菜,叶片上结了一层薄冰,融化后依旧翠绿挺拔。

“怎么会这样?”陈景明看着自家枯萎的菜苗,脸色铁青。他实在想不通,明明抗逆性数据远超自然药蔬的基因编辑品种,为什么会在一场暴风雪中不堪一击。

小诺蹲在菜畦边,轻轻抚摸着白菜的叶片:“植物的抗逆性,不是靠基因编辑就能简单赋予的。自然生长的菜苗,在长期的环境适应中形成了自己的生存智慧,这种韧性,是实验室里培育不出来的。”

暴风雪过后,自然药蔬进入了快速生长期。极昼般的光照让它们积累了充足的营养,科考站的队员们每天都能看到菜苗的变化。而绿科生物的团队则忙着抢救剩余的基因编辑菜苗,却发现它们即使在适宜的环境下,生长速度也变得缓慢,叶片的营养成分检测结果也远不如预期。

与此同时,另外两个挑战场地也传来了消息。干旱沙漠区,自然培育的耐旱药蔬依靠发达的根系吸收地下水,顽强地生长着;而基因编辑药蔬虽然初期长势不错,却因为根系不发达,在持续的干旱中逐渐枯萎。沿海盐碱区,云雾村的耐盐碱药蔬在海水的侵蚀下依旧生机勃勃,基因编辑药蔬则出现了叶片发黄、生长停滞的情况。

三周后,权威检测机构的报告正式公布。数据显示,云雾村的自然药蔬在极端环境下的存活率达到了78%,而基因编辑药蔬的存活率仅为32%;营养成分方面,自然药蔬的维生素、矿物质含量均衡,且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活性物质,而基因编辑药蔬虽然部分营养成分含量较高,但活性物质含量极低,且检测出了微量的未知化合物。

更有说服力的是实际食用效果。科考站的队员们连续食用自然药蔬一周后,皮肤干裂、免疫力下降的症状明显缓解;而食用基因编辑药蔬的对照组,症状改善并不明显,甚至有两人出现了轻微的肠胃不适。

直播镜头前,陈景明看着这份沉甸甸的报告,脸色一阵红一阵白。他不得不承认,自己过于迷信科技的力量,却忽略了自然的智慧。

“我们赢了!”阿明激动地抱起玛利亚,莉莉则对着镜头挥舞着手中的紫背天葵,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小诺站在田间,身后是郁郁葱葱的药蔬,她对着镜头轻声说:“科技的进步值得肯定,但我们不能忘记,食物的本质是滋养生命。自然种植的药蔬,承载着阳光雨露的馈赠,蕴含着祖辈的智慧,这份力量,永远无法被替代。”

消息传回云雾村,村民们再次沸腾了。李爷爷拉着孩子们来到药蔬基地,指着地里的菜苗说:“看到了吧,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种地法子,靠谱!”村民们自发地在村口挂起了“自然药蔬,守护生命”的横幅,庆祝这场胜利。

当晚,云雾村举办了一场热闹的篝火晚会。小诺和三位大使坐在篝火旁,看着村民们载歌载舞,心中充满了温暖。阿明啃着刚收获的烤红薯,笑着说:“以后再也没人敢质疑我们的自然种植了!”莉莉点点头:“我们的菜,不仅能在南极发芽,还能在争议中证明自己。”玛利亚看着漫天繁星,轻声说:“下一站,我们可以去更多地方,让自然的力量温暖更多人。”

小诺望着跳动的篝火,想起了都市的喧嚣,想起了田园的宁静,想起了南极的冰雪,想起了沙漠的黄沙。她知道,这场争议的平息,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药蔬全球救助计划”的脚步,不会因为任何质疑而停下。

篝火旁,李爷爷端来一壶热茶,递给小诺:“孩子,记住,种地和做人一样,要顺应自然,脚踏实地。这样种出来的菜,才会有生命力,才能真正救人心。”

小诺接过热茶,暖意从指尖蔓延到心底。她看着眼前的篝火,看着身边的伙伴,看着远处的田园,心中无比坚定。无论未来还会遇到多少挑战,她都会带着这份对自然的敬畏,带着“菜能救命”的初心,在都市归田园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让自然的绿色希望,洒满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夜色渐深,篝火依旧明亮,照亮了云雾村的田野,也照亮了“药蔬全球救助计划”的未来。远处的田埂上,一株刚发芽的菜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带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