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强汉之墨色如血 > 第46章 东疆波谲

第46章 东疆波谲(2 / 2)

“臣等遵命!”秦宓等人立刻应诺。

中书监的官员早已候命,立刻于偏殿设案,根据皇帝旨意、丞相方略以及情报细节,草拟给扶余国以及三韩各部尤其是斯卢部的国书。

片刻后,两份文辞犀利、义正辞严的国书草稿呈送御前。

致扶余国新王简位居暨大加答夫书:

“大汉皇帝问扶余王暨国中大加:迩者,闻尔先王崩逝,朕心甚悼。特遣使吊唁,兼贺新王嗣位,赐锦缎百匹,瓷器百件,玉器十件,茶叶百斤,以示抚慰之意。

我大汉与扶余,睦邻多年,向无龃龉。今朝鲜悖逆,朕躬行天罚,已定其地,设都护府以安黎庶。海东既靖,望尔国能恪守藩礼,永续盟好。

然,近闻辽东奏报,有公孙氏余孽,败军之将,亡命之徒,或潜匿于尔国境内。公孙氏世叛中国,罪不容诛,尔国素称恭顺,岂可匿此凶逆,自污清名,而启边衅?

兹特申谕:限尔国于一月之内,严查境内,若果有公孙峥等余孽藏匿,即日缚送辽东都护府马岱处,朕当念尔国忠顺,必有厚赏。若隐匿不报,或阳奉阴违,则是我大汉之敌,天兵所向,恐非尔国所能当之。勿谓朕言之不预也!

另,闻国中大加答夫,贤能卓着,望能辅佐新王,共持忠义,约束部众,勿与鲜卑宵小之辈勾结,共保边境安宁。则朕心甚慰,赏赉不绝。

春暖花开,惟望慎之戒之,以副朕望。”

致辰韩斯卢部首领金阏智并告马韩、弁韩诸部首领书:

“大汉皇帝谕辰韩斯卢部金阏智及马韩、弁韩诸部首领知之:

朕承天命,抚有四海,日月所照,皆为汉土,亦为汉民。朝鲜位宫,负恩悖逆,自取灭亡,朕已平定其地,设官置守,欲与海东百姓共享太平。

尔等三韩诸部,素处荒僻,朕怜其寡弱,向来抚恤有加,许其自治,贡赋从轻。自都护府设立,更是屡加赏赐,广开互市,期以王化渐被,尔等能安居乐业。

然,尔金阏智,身为斯卢部首,非但不思感恩戴德,反而包藏祸心,首开衅端!去岁冬,竟敢纵容部属,伏击我都护府巡边将士,戕害九命!此等行径,与逆贼何异?形同对中国宣战!

更兼勾结海外倭国蛮夷,密输物资,图谋不轨。倭人狼子野心,久欲北侵,尔引狼入室,岂非自毁家园,为虎作伥?

朕闻之,赫然震怒!本欲即刻发天兵,荡平尔穴,悬首阙下!然念及斯卢部民或受尔裹挟,非尽皆好战,故特开一面,予尔自新之路。

兹限尔部于接此书之日起,十日内:

一、将袭击汉军之所有凶手及其主谋之人,全数缚送王险城汉军大营,听候马都护发落;

二、即刻断绝与一切倭国部落之往来,尤其是伊都国、奴国等;

三、尔金阏智亲自赴王险城,向马都护谢罪,并保证永不再犯。

如此,朕或可念尔悔过之心,宽宥其罪,斯卢部可得保全。

若敢违抗期限,或心存侥幸,阳奉阴违,则大军一到,齑粉立至!勿谓大汉天威不测也!

马韩、弁韩诸部,亦当以此为鉴,恪守本分,安抚部众,不得与斯卢部同流合污,亦不得暗中勾结倭人。若能举报不法,助官军擒贼,必有重赏;若首鼠两端,甚至暗中助逆,则与斯卢部同罪,决不姑息!

天命煌煌,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何去何从,尔等自择!”

刘禅阅毕,觉得文辞有力,气势十足,既阐明了立场,列明了证据,也给出了最后通牒,完全符合大汉威严与当前战略需要。他看向诸葛亮,诸葛亮微微颔首表示认可。

“好!即刻用玺,选派得力使臣,快马送往辽东马岱处,由其派遣熟悉情势、精明强干之使者,分别送往扶余及三韩各部!尤其是给斯卢部的国书,要让马韩、弁韩诸部皆能知晓内容!”刘禅下令道。

“遵旨!”中书官员恭敬接过草稿,退下办理。

秦宓、高岳、陈沧亦领命,准备将更详细的情报摘要交付使者,以便其应对质询。

事情已定,刘禅略显疲惫之色稍缓,对秦宓三人温言道:“三位卿家奔波劳苦,探得敌情,功在社稷。且先下去好生休整,赏赐不日便会送至府上。”

“谢陛下隆恩!臣等告退。”秦宓、高岳、陈沧行礼后,悄然退出了宣室殿。

殿内恢复了安静。刘禅看向窗外,春光正好,但他的目光仿佛已穿透宫墙,越过千山万水,落在了那片刚刚征服却依然暗流涌动的新土之上。

“希望他们……能做出聪明的选择。”刘禅轻声说道。

诸葛亮缓声道:“陛下仁至义尽,若其执迷不悟,则雷霆一击,亦无可指摘。如此,东疆方可真正安定。”

太子刘璿躬身道:“父皇,相父。儿臣以为,马都护处兵力,应对鲜卑骚扰及潜在的三韩变故,或恐不足。是否需从幽州或内地再调拨部分兵马前往增援?”

诸葛亮赞许地看了太子一眼:“太子所虑甚是。老臣之意,可敕令幽州刺史部,抽调三千精锐边军,前往辽东,听候马岱调遣。同时,令青州水师加强巡弋山东半岛至朝鲜西海岸海域,一则震慑倭人,二则可为将来可能之行动预作准备。”

“准!”刘禅果断批准,“相关调兵文书,一并发出。”

帝国的战争机器,在春日的宁静下,再次开始高效而有序地运转起来。一封盖着皇帝玉玺、措辞严厉的国书,即将由快马信使带着帝国的威严与决心,奔向辽东,奔向那暗流汹涌的海东之地。它所激起的波澜,将远远超出斯卢部金阏智的想象,并将深刻地影响整个东北亚的格局。

肇元三年的春天,大汉的东疆,注定不会平静。而未央宫深处的决策,正如无形的巨手,拨动着历史的琴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