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法之弊,不在法而在行。\"他喃喃自语,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民间疑虑,根源在于信;偏远难行,症结在于通...\"
忽然,门外传来轻叩。张黎开门,见是李文提着食盒站在雪中。
\"文远兄还在用功?\"李文笑着抖落身上的雪,\"已是亥时了,该用些宵夜。\"
张黎连忙让进屋内:\"有劳文若兄挂念。只是这策论实在难写,钱法一事,涉及太广。\"
二人围炉而坐,李文打开食盒,取出还冒着热气的胡饼和肉羹。
\"丞相日前在政事堂议及钱法,提及文远兄的答卷,赞你'切中肯綮'呢。\"李文压低声音道。
张黎手中的胡饼险些掉落:\"丞相...真的...\"
\"自然是真的。\"李文正色道,\"所以文远兄更需用心。殿试之上,陛下必会垂询此事。\"
张黎激动得手指微颤:\"我一介寒门,得蒙天听,实在是...\"
\"朝廷取士,本就不问出身。\"李文拍拍他的肩,\"不过听说荀氏、王氏那些世家子弟,都在重金延请名师指点。我们寒门学子,更需互相扶持。\"
窗外风雪更急,室内两个年轻人的对话却愈加热烈。他们从钱法谈到屯田,从律法说到边政,直到深夜方才散去。这一夜,国子学内如他们这般挑灯夜读的学子,不下百人。
北军校场,讲武堂
大雪中的校场空无一人,但讲武堂内却灯火通明。邓艾独自一人站在沙盘前,手指在模拟地形上缓缓移动。
\"若...若千骑遇险,当...当如何...\"他自言自语,眉头紧锁。
沙盘上,代表敌军的红色小旗占据要冲,蓝旗则被围在谷地。邓艾沉思良久,忽然眼睛一亮,将几面蓝旗悄悄移往侧翼山道。
\"断...断其粮道,待...待其自乱。\"他满意地点头,却又立即摇头,\"不...不妥,若...若天降大雪,山道难行...\"
\"士载还在推演?\"身后忽然传来声音。邓艾回头,见钟会披着狐裘站在门口,面带笑意。
\"士...士季兄。\"邓艾略显窘迫,\"还...还有些想不明白处。\"
钟会走近沙盘,只看一眼便道:\"士载是想出奇兵绕后?妙是妙,但若我是敌军,必在隘口设伏。\"他手指轻点几处,\"这里,这里,都是设伏的好地方。\"
邓艾凝神细看,不禁颔首:\"的...的确。那...那当如何?\"
\"不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钟会轻笑,\"正面佯攻,另遣死士夜袭...\"他在沙盘上比划着,解说自己的策略。
二人讨论良久,直到更鼓响起。钟会告辞时,忽然回头道:\"士载之才,不在奇诡而在沉稳。殿试之时,切勿因求奇而舍长。\"
邓艾怔了怔,郑重拱手:\"多...多谢指点。\"
驿馆,天字房
顾谭放下手中的《盐铁论》,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他从江东兼程北上,一路劳顿,但殿试在即,不敢有丝毫懈怠。
\"公子,该用药了。\"老仆端着药碗进来,\"连日赶路,染了风寒,还是早些歇息吧。\"
顾谭摇头:\"殿试只剩一月,哪能休息。\"他接过药碗一饮而尽,眉头都不皱一下。
作为吴郡顾氏的子弟,他肩上担负着整个家族的期望。科举取士,对世家大族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若能高中,便可在新朝中站稳脚跟;若名落孙山,则恐家道中落。
\"听说寒门徐劼此次高中第三?\"顾谭忽然问道。
老仆点头:\"是的,公子。此人出身寒微,但据说策论写得极好。\"
顾谭沉默片刻,重新拿起笔:\"取徐劼的策论来我看看。\"
烛火摇曳,映照着青年认真的侧脸。窗外风雪呼啸,他却浑然不觉。
未央宫,温室殿
炉火噼啪,将殿内烘得暖如春日。刘禅与诸葛亮对坐弈棋,但二人的心思显然不在棋局上。
\"相父,殿试题旨,当直指时弊否?\"刘禅落下一子,忽然问道。
诸葛亮羽扇轻摇:\"陛下圣明。当今天下之要,在于固本、理财、强兵、安边四事。试题当由此发,观其器识。\"
他缓缓道:\"经义试其根本,看是否通晓圣贤大道;策论观其器识,看能否洞察时务;算学验其务实,看可会经世致用;问对考其应变,看临机决断之能。\"
刘禅点头:\"听说此次寒门学子表现优异?\"
\"正是。\"诸葛亮眼中露出欣慰之色,\"如国子学张黎,精通律法;李文通晓实务;还有江东寒士徐劼,策论堪称惊艳。\"
\"世家子弟呢?\"
\"亦不乏才俊。颍川荀氏、琅琊王氏、吴郡顾氏都有子弟中试。尤其顾谭,文武双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刘禅沉吟片刻:\"相父以为,殿试该如何取舍?\"
诸葛亮正色道:\"臣以为,当以才取人,不论门第。然才各有不同:有奇才,有稳才,有通才,有专才。陛下当因才施用,使各得其所。\"
他继续道:\"如邓艾沉稳,可任守成;钟会机变,宜为开拓;张黎明法,当司刑宪;李文通实务,适合理财...\"
君臣二人越谈越深,不知不觉已是深夜。殿外风雪更急,但殿内炉火正旺。
长安街巷,市井之间
科举放榜的消息,早已传遍长安的大街小巷。酒肆茶坊中,人人都在议论这场前所未有的盛事。
\"听说了吗?城南张铁匠的儿子中了头名!\"西市酒肆中,一个汉子大声说道。
\"可不是嘛!往日里那些高高在上的世家子弟,这次可被打脸了!\"另一人接口。
角落里的老者却摇头:\"殿试还没考呢,现在高兴还太早。你们不知道,那些世家都在重金请名师辅导呢。\"
\"陛下圣明,丞相公正,定然不会让他们得逞!\"
类似的议论在长安各处上演。普通百姓为寒门学子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因为这让他们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而世族大家则暗中较劲,准备在殿试中挽回颜面。
丞相府,夜深处
诸葛亮站在廊下,望着漫天飞雪。蒋琬站在他身后,低声汇报着各地情况。
\"颍川荀氏请了三位大儒为子弟辅导;琅琊王氏更是将家族藏书全部开放;吴郡顾氏、陆氏也都各有动作。\"
诸葛亮点头:\"这是意料之中。还有呢?\"
\"寒门学子这边,国子学已开放所有藏书楼,并提供廪食。各地学子也自发组织诗社、文会,互相切磋。\"
\"好。\"诸葛亮转身,\"要确保公平。特别是殿试之时,绝不可有任何舞弊之事。\"
\"已经安排御史台加强监察。所有考官都已严令不得与考生私相授受。\"
诸葛亮望向远方,目光深邃:\"这是一次大考,考的不仅是学子,更是整个大汉。\"
雪越发大了,将整座长安城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但在这片洁白之下,八十颗年轻的心正在激烈跳动,他们的梦想、他们的抱负、他们的命运,都将在一月的殿试中见分晓。
一个大时代的选择,正在这场风雪中缓缓拉开序幕。寒门与世家的较量,传统与创新的碰撞,守成与开拓的抉择,都将在未央宫的大殿上精彩上演。
而此刻,他们都在等待——等待雪停,等待天明,等待那个决定命运的时刻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