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王险城外码头,大军开拔。
“长安”号楼船再次成为旗舰,护送着装载重要俘虏、部分缴获财宝以及有功将士的船队。岸上,旌旗招展,甲胄鲜明。即将留守的马岱率麾下将校,与赵广、陆抗、太子刘璿依依话别。
“义山叔父(马岱字),此地就托付给你了。”赵广用力握着马岱的手,“高句丽初定,人心未附,周边夷狄或有窥伺。库莫奚等人,可用而不可尽信,需以威御之,以利驱之,以汉法渐化之。遇事不决,多与伯言(陆抗字)书信商议,或速报长安。”
马岱神色肃然:“大将军放心,岱必兢兢业业,镇守海东,推行王化,不负陛下与朝廷重托,不负将士血战之功!”
陆抗亦道:“马都护老成持重,抗虽回朝,于水师建设、海防规划之事,必有本章上奏,与都护遥相呼应。高句丽乃我大汉东出之门户,断不容有失。”
太子刘璿经过此番历练,气度愈发沉稳,对马岱拱手道:“马将军,保重。待海东大定,百姓安居,本宫在长安盼将军佳音。”
此时,几位年轻的身影也在告别的人群中。李铮因其军功和细心,已被擢升为太子舍人,将随太子銮驾回京。他正与一同出生入死的山地营什长林风道别。
“林兄弟,真不随我们回长安?以你的功劳,必得陛下重用!”李铮有些不舍。攻城巷战之中,二人曾并肩杀敌,结下情谊。
林风黝黑的脸上露出憨直的笑容,挠了挠头:“俺习惯了山林野地,京城规矩大,怕憋闷。俺跟王佑将军说好了,留下加入高句丽都护府的侦骑营,继续钻山沟,抓余匪,顺便也能帮马都护盯着点北边那些部落。这里,更得劲!”他拍了拍腰间的短弩和猎刀。
李铮知他性子,不再勉强,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好!那你就替兄弟们,把这新地盘看好了!将来若有战事,说不定咱们还能并肩子!”
“一言为定!”林风咧嘴一笑。
另一边,书记员李焱和国子学子李文也在话别。李焱将随军回长安,其记录战功、文书勤勉,已被兵部考功司点名调入。李文则因其熟悉高句丽事务、通晓文书,被马岱看中,奏请留任都护府担任书佐,协助处理文牍,沟通汉夷。
“文弟,留在此地,虽是历练良机,然毕竟远离中原,凡事需更加谨慎周到。”李焱叮嘱道。
李文眼中虽有对故土的眷恋,但更多是投身新政的兴奋:“焱兄放心,此乃建功立业之良机。弟必勤勉任事,不负所学,亦不负陛下与马都护信任。”
呜——浑厚的号角声响起,船队即将起航。
赵广、陆抗、太子刘璿登上前来接驾的另一艘高大楼船。在震天的“凯旋!万胜!”欢呼声中,庞大的船队扬起风帆,缓缓驶离码头,向着西方的大海驶去。岸上,留守的将士在马岱率领下肃立行礼,目送船队远去,直至变成海天一线上的一片帆影。
船队经海路抵达东莱,换乘马车,经驰道一路向西。
凯旋之师,旌旗蔽日,刀枪耀芒,军容鼎盛,沿途州县官员皆出城迎迓,百姓箪食壶浆,夹道观看,争睹王师风采,欢呼之声不绝于耳。押送俘虏的囚车尤为引人注目,位宫萎靡不振、颓唐的景象,成了大军胜利最直观的注脚。
月余后,长安城郊,旌旗招展,冠盖云集。
皇帝刘禅率丞相诸葛亮、蒋琬、费祎等文武百官,亲至灞桥,举行隆重的郊劳仪式,迎接凯旋将士。
“臣赵广(陆抗)奉旨东征,赖陛下天威,将士用命,今已克平高句丽,擒获伪王,班师回朝,缴令复命!”赵广、陆抗甲胄在身,单膝跪地,声音洪亮。
刘禅亲自上前,将二人扶起,龙颜大悦:“二位爱卿辛苦了!此战扬我国威,定我边疆,获此大功,实乃社稷之幸!朕心甚慰!所有将士,皆有重赏!”
“万岁!万岁!万万岁!”三军将士山呼海啸,声震四野。
献俘仪式随后在未央宫前广场隆重举行。位宫被押解至阙下,跪伏于地,听由宣诏官高声宣读其罪状。最终,刘禅下诏:废位宫为庶人,囚于廷尉诏狱,严加看管,择日由三法司会审定罪。
盛大的庆功宴席持续数日。朝廷依前议,对东征将士论功行赏,厚赐金银田宅,升官晋爵,抚恤伤亡,一时间长安城内喜气洋洋,荣宠备至。
对于擒获位宫的首功之臣库莫奚,朝廷亦兑现承诺。虽未直接封其为“高句丽王”,但正式诏命其为“高句丽都护府副都护”,赐金千斤,帛五千匹,并赏赐大量中原器物、书籍,令其协助马岱安抚各部,推行汉化。库莫奚虽略有遗憾,但得此高官厚禄,已是喜出望外,在马岱的驾驭和朝廷恩威并施之下,倒也暂时安分下来。
与此同时,未央宫石渠阁内。
一场小范围的、关乎未来的召对正在进行。参与者除皇帝刘禅、丞相诸葛亮外,还有刚刚凯旋的赵广、陆抗,以及数名年轻的面孔——此番东征中崭露头角的年轻一代。
李铮作为太子舍人,侍立在太子刘璿身后。他的父亲,一位在京中层官员,今日亦被特许在场,脸上满是自豪。刘禅特意问起李铮攻城先登之事,勉励有加,令李铮激动不已,暗下决心更要精忠报国。
另一位受瞩目的年轻人乃是张毣之子张黎。张黎年方十六,并未随军东征,而是在长安国子学攻读律法。因其父张毣在东征中总理文书、清点国库有功,深受赏识,诸葛亮特意召其子前来,垂询其对治理新土、律法推行之见解。张黎少年老成,引经据典,虽稍显稚嫩,却也能切中肯綮,提出“宜仿汉律,结合夷俗,缓而化之”的观点,引得诸葛亮微微颔首,对其颇为留意,有意让其进入律博士门下深造,以备将来之用。
还有一位是工部一位匠作大监的徒弟,名叫蒲远。此人虽年轻,却极善机巧,尤精于军械改良。陆抗在奏对中特意提及,东征中“霹雳神弹”威力巨大,然运输、储存、发射仍有改进之处,并向刘禅和诸葛亮推荐了这位年轻人。蒲远被召至御前,丝毫不怯场,侃侃而谈,对弩机设计、火药配比、弹体铸造提出了数条极具体且富有创见的改进方案,甚至当场呈上了自己绘制的草图。刘禅与诸葛亮听得十分专注,当即下令由工部拨付资材,让蒲远组建一个小型匠作组,专门负责此事,由陆抗从旁指导。一颗军工新星,就此悄然升起。
刘禅看着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又看看沉稳干练的赵广、陆抗,欣慰地对诸葛亮道:“相父,有此良将干才,老成持重者能定国,年轻锐进者能拓新,我大汉何愁不兴?”
诸葛亮羽扇轻摇,含笑点头:“陛下所言极是。江山代有才人出。此次东征,非但拓土千里,获资巨万,更锤炼了太子,发掘了如李铮、李文、蒲远等一批新锐。当因才施用,多加磨砺,假以时日,必成国之栋梁。”
高句丽都护府设立,马岱坐镇王险城,库莫奚为副,汉军留驻,开始有条不紊地推行治理。
汉律逐渐颁布,轻徭薄赋的政策开始吸引流民回归,汉官与当地归附的豪强、部落首领共同管理地方。马岱采纳陆抗临行前的建议,开始着手勘探高句丽半岛南端的天然良港,为未来大汉水师的进一步东进做准备。
周边势力,如沃沮、扶余、乃至更远的三韩部落,得知汉军以雷霆之势灭高句丽、擒其王,又见大汉并未立刻大肆征伐四方,反而设都护府、行仁政,皆被其赫赫军威与深不可测的国力所震慑。虽难免有小股匪类或心怀异志者试探性骚扰边境,但皆被马岱迅速派兵击溃。各大势力皆小心翼翼,纷纷派遣使者,携带礼物,前往王险城或直接前往长安,表达恭顺臣服之意,不敢有丝毫轻举妄动。东海之滨,迎来了久违的平静。
秋去冬来,长安初雪。
廷尉诏狱深处,阴暗潮湿。位宫蜷缩在草堆中,目光呆滞地望着小窗外飘落的雪花,口中兀自喃喃着“朕是国王……”。
而在未央宫温暖的殿宇内,刘禅正与诸葛亮、赵广、陆抗、蒋琬、费祎等重臣,以及太子刘璿,商议着如何将高句丽的巨大财富和战略优势,转化为帝国持续中兴的动力。墙角的兽金炉吞吐着袅袅香烟,殿外雪花无声飘落,覆盖了曾经的烽烟与血迹,也孕育着新的生机与希望。
高句丽一役,如巨石投水,波澜渐息,然其深远影响,却刚刚开始荡漾开来。大汉的东方,已然定鼎。而帝国的车轮,仍在历史的轨道上,隆隆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