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强汉之墨色如血 > 第22章 东征诏发

第22章 东征诏发(1 / 2)

汉祚重燃复旧疆,辽东新附待安攘。

陆抗陈表抒忠志,马岱飞章报寇猖。

楼舰横波趋海澨,锐师越水向平壤。

今朝特发雷霆旅,誓扫东夷靖一方。

长安未央宫,宣室殿内,熏香袅袅,却驱不散新帝眉宇间那丝因国事繁巨而生的沉凝。刘禅负手立于巨大的舆图前,目光掠过已渐次染赤的中原、河北,最终凝注于那东北一隅的辽东、乐浪诸郡。虽马岱捷报频传,然新附之地,犹如稚子学步,踉跄难免,总需时时扶持,步步谨慎。

忽黄门侍郎脚步轻捷却略显急促入内,躬身呈上一封密奏:“陛下,荆州牧、镇东将军陆抗,有表呈上。”

“陆抗?”刘禅微微一怔,接过帛书,展开细览。初时神色平静,越看,眸中光彩愈盛,及至后来,竟忍不住以手抚案,脱口赞道:“好!好一个陆抗!伯言有子如此,九泉之下亦当含笑!”

原来,陆抗在表中详尽分析了江东覆灭后,旧吴之地的人心向背、山川险要、兵备虚实,更直言不讳指出蜀汉当前镇抚政策之得失,所提建言皆切中肯綮,老辣深沉,全然不似一青年将领。表末,陆抗坦然陈情,言其父陆逊一生,虽各为其主,然心系华夏一统、百姓安泰乃其根本遗志。今天命在汉,愿举家归附,效忠陛下,肝脑涂地,以继父志,以安江南。

刘禅手持帛书,对陆抗等江东俊才的归附,赞道:“伯言实为英才,为朕所用,实乃天助大汉”。他深知陆抗之才,更知其归附对彻底消化江东、稳定东南的巨大象征意义和实际价值。此乃雪中送炭,更胜锦上添花。

正欣喜间,殿外又是一阵急促脚步声,尚书令蒋琬面色凝重,手持一封插有赤羽的紧急军报,快步而入:“陛下!幽州刺史、镇北将军马岱,六百里加急军报!”

刘禅心下一凛,接过军报,迅速拆开火漆。目光扫过字里行间,脸上的喜色渐渐被寒霜覆盖,眉头紧锁,一股怒意隐隐升腾。

“好胆!”刘禅猛地合上军报,声音冷冽,“撮尔小邦,苟延残喘于海隅,竟也敢趁火打劫!还有那些阴魂不散的司马余孽,当真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蒋琬在一旁静候,已知大概。马岱军报所言,乃是近期辽东初定,百废待兴,边境巡查难免出现疏漏。原与汉廷若即若离的高句丽国(注:此时指以今平壤为中心的古高句丽政权,非指整个半岛),其王位宫(注:借用高句丽王名,此处虚指高句丽国王)见有机可乘,竟暗中勾结逃亡海外的公孙渊残部及司马懿侄孙司马羕(yàng)等魏国余孽,许以重利,提供庇护。司马羕等煽动高句丽王,言汉室新得辽东,根基未稳,可趁机蚕食边境,夺取土地人口。近来已屡有高句丽兵士装扮成马贼、流寇,越过萨水(今清川江),袭击汉朝新设立的哨所、屯田点,掳掠边民,杀害吏士,气焰日渐嚣张。马岱虽已加强戒备,并严词斥责高句丽王,然其阳奉阴违,小规模侵扰不断。马岱担忧若放任不管,恐成疥癣之疾,遗祸深远,故请朝廷定夺,是否需施加雷霆之威,一举铲除祸源。

刘禅目光再次投向舆图,手指重重地点在乐浪郡(今高句丽半岛北部)及高句丽国所在:“高句丽蕞尔小邦,昔卫满所立,武帝时亦内附称臣。今不思恭顺,反庇国贼,侵我疆土,害我黎民!若不加惩创,四夷何以畏服?辽东何以久安?司马、公孙余孽,又何以彻底肃清?”

他霍然转身,眼中已是一片决然:“此非边患,乃天赐良机!正可借此犁庭扫穴,永绝东北后患,并将司马氏最后一点星火彻底扑灭!亦可让陆抗就此立下投名之功,一举数得!”

“蒋卿,”刘禅沉声道,“即刻传旨:第一,拜陆抗为横海将军、乐浪太守(遥领),令其速速遴选精干僚属,前来长安面圣听令!第二,诏令兵部、户部,即刻调配粮秣军械,集结精锐!朕要兵发高句丽,水陆并进!”

三日后,大朝会。刘禅于宣室殿颁布谕旨,声震殿宇:

“高句丽无道,僭越称制,勾结国贼,屡犯王疆。掠我边民,毁我亭障,其罪罔赦!司马、公孙余孽,不思悔祸,摇唇鼓舌,煽风点火,罪加一等!朕承天命,抚有四海,岂容宵小跳梁,毁我长城?今特发天兵,水陆并进,犁庭扫穴,以彰天讨!”

“旨意:陆抗听令!”

“臣在!”陆抗一身崭新的大汉将军戎装,出班跪倒。他面容俊朗,眼神沉静,虽初归汉廷,却无丝毫局促,只有沉稳与专注。

“朕授你为东征水军都督,总领水路征讨事宜!拨付新近建成之‘楼船士’(注:汉代精锐水军称号,此处借用)十艘,大型艨艟斗舰二十艘,并其他辅助战船若干。另,调拨精通水战之荆州、江东降卒精锐三千,原禁军水师两千,合计水步军五千,归你节制!一应人员调配、战术制定,皆由你全权负责!朕予你临机决断之权,自东莱郡(今山东烟台一带)出海,直捣高句丽西海岸,择地登陆,或击其腹心,或断其归路,或与陆路大军呼应,务必扬我军威,痛歼顽敌!”

“臣,领旨谢恩!必不负陛下重托!”陆抗声音铿锵,重重叩首。殿中众臣,尤其是那些原魏吴降臣,见陆抗初来便得如此重用,心中皆是一震,亦不免有几分艳羡,更多了几分警惕与期待。

“太子刘璿(xuān)、虎贲中郎将赵广、山地营副将王佑、陷阵营都尉李焕听令!”

“儿臣(末将)在!”四人齐步出班。太子刘璿年仅十八,面容略显稚嫩,但眼神明亮,透着激动与坚毅;赵广乃赵云次子,与其父容貌有几分相似,英气勃勃,沉稳内敛;王佑是山地营(原南中精锐,擅长山地丛林作战)中的后起之秀,皮肤黝黑,目光锐利如鹰;李焕则是高顺陷阵营精神的继承者,身材魁梧,沉默如山。

“陆路大军,以太子为监军,随军历练,观政知民。虎贲中郎将赵广为前军主将,山地营副将王佑率山地营五千,陷阵营都尉李焕率陷阵营三千,并幽州骑兵两千,合计步骑一万,皆归赵广节制!尔等自陆路出辽东,跨萨水,直逼高句丽王都王险城(今平壤)!一路稳扎稳打,清除堡寨,安抚百姓,遇敌即歼!务必打出天朝威风,勿负朕望!”

“儿臣(末将)领旨!必扬汉威,平靖边陲!”四人齐声应诺,声震屋瓦。太子刘璿更是激动得脸颊微红,他知道这是父皇对他的巨大考验与磨砺。

刘禅目光扫过阶下济济一堂的文武,最终落在一位身着儒袍、气质清朗的年轻官员身上:“国子监博士,张毣(ào)。”

“臣在。”张毣出列,他是已故尚书令张裔之孙,以才学敏捷、通达时务着称于国子监。

“朕命你为太子舍人,兼领行军记室参军,随太子出征。一则辅佐太子,参赞军务;二则记录此次征伐经过、风土人情;三则留意高句丽典籍、人文,或有可采之处。另,于国子监中遴选通晓文书、机敏果敢之学子十人,充任军中书佐、宣慰使等职,随军效力,亦为历练。”

“臣,遵旨!”张毣强抑激动,躬身领命。此举无疑开启了国子学子从军参战、建功立业的新途径。

散朝之后,整个长安乃至相关州郡迅速行动起来。粮草辎重,沿驰道源源不断运往东莱和辽东;精锐将士从各地营垒开拔,向指定地点集结;工部将最新打造的巨型楼船和精良军械交付水军。

公元238年,肇元二年夏,东莱郡,蓬莱水城。

海风猎猎,吹动陆抗的战袍。他立于新建的巨型楼船“长安”号的舰首,眺望着眼前舳舻相接、帆樯如林的庞大舰队。十艘新式楼船犹如海上堡垒,巍峨耸立,每艘皆可载士八百人,装备改良型雷霆弩炮(缩小版,适用于舰船)及拍竿。二十艘艨艟斗舰行动迅捷,如同环绕巨鲸的鲨群。

副将乃是原东吴水军校尉周胤(周瑜之侄),他指着舰队,不无自豪地对陆抗道:“都督请看,有此雄师,横跨渤海,直抵高句丽,如履平地!末将已仔细研究过海图与水文,此时节风向、海流皆利于我。只需两日夜,便可抵达高句丽西海岸。”

陆抗微微颔首,目光沉静:“周将军久历江湖,水战精熟,此番有劳了。然跨海远征,非同小可。高句丽海岸线曲折,暗礁密布,登陆地点需慎之又慎。我军虽强,然孤悬海外,补给不易,初战务必迅猛凌厉,站稳脚跟。”他顿了顿,问道:“派往高句丽的细作,可有消息传回?”

一旁参军忙回道:“禀都督,已有消息。高句丽王虽受司马羕蛊惑,然其国中亦有大臣反对与我大汉为敌。其兵力多集中于王险城周边及北部边境,防备我陆路大军。西海岸防御相对空虚,唯浿水(今大同江)入海口处的‘浿口戍’(虚指)有兵千人把守,建有简易烽燧、营垒。其南百里外有一处海湾,名曰‘列口’(约今高句丽南浦港附近),地势平缓,利于登陆,且距离王险城不过一日路程。”

“列口……”陆抗手指在海图上轻轻一点,眼中精光一闪,“甚好。传令各舰:目标,列口海湾!全速前进!命‘先锋’号艨艟前出二十里警戒,遇敌船,不必请示,即刻击沉!登陆各部,检查器械,做好战备!”

“诺!”

浩荡舰队升起满帆,如同离弦之箭,乘着东南风,劈波斩浪,向着东北方向疾驰而去。海鸥盘旋,夕阳将舰队的身影拉得悠长,投在金色的海面上,壮阔无比。

辽东郡,襄平城。

赵广、王佑、李焕已与马岱拨付的两千幽州骑兵会师。一万两千大军营寨连绵,杀气盈野。太子刘璿与张毣等一众国子学子也已抵达。

中军大帐内,赵广主持军议。他虽年轻,但得赵云真传,用兵沉稳:“诸位,陛下旨意清晰,陆路进军,贵在稳、狠、准。稳,则步步为营,不贪功冒进,免中埋伏;狠,则遇敌即歼,毫不留情,震慑宵小;准,则直指王险城,擒贼擒王。”

他指向舆图:“探马来报,高句丽军主力约两万,由其大将王唊(jiá)统领,已前出至萨水以东三十里的‘增地营’(虚指),倚山傍水立寨,企图阻我东进。其营垒坚固,且多设鹿角、陷坑。司马羕率千余魏国残部,并公孙余党数百人,混杂其中,以为策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