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春朝辩法(2 / 2)

一旁,还有个沉默的少年,是太医令程琰的侄子程文,他忽然插话道:\"我叔父说,失心之症种类繁多,有的时发时愈,发病时确失神识昏蒙,不省人事。这与蓄意杀人确有不同...\"

\"那你来说说,该如何处置?\"赵昂不服气地反问。

程文思索片刻道:\"或可仿效前朝,设疠迁所安置?既免其死,又防再祸。\"

张逸摇头:\"疠迁所条件恶劣,与囚牢无异。不如设医坊专门诊治...\"

孩子们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后,张逸提议:\"空谈无益,不如我们去看看那些病患家中的实际情况。\"

赵昂嗤之以鼻:\"那些贱民有什么好看的!\"

程文却眼中一亮:\"张兄所言极是。我叔父常说'医者需知病者苦',我们议法,也当知民情。\"

于是三个少年约定次日休沐时,一同去探访城中的病患家庭。

与此同时,丞相府内,诸葛亮已召集相关人等开始议事。

廷尉张缉坚持道:\"丞相,法度乃国之根基。今日若开此特例,恐后患无穷。臣以为,即便王五病中无知,亦当按律处斩,以儆效尤。可对其家眷予以抚恤。\"

太医令程琰却摇头反对:\"廷尉此言差矣。医道有云'治病求本'。失心之症亦是病,若因发病时行为问斩,与斩一具行尸走肉何异?岂是仁政所为?\"

国学博士周群引经据典:\"《春秋》记事,多有宽宥非常之例。孔子曰'宽则得众',执政以宽为本,方显圣朝气度。\"

众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下。

诸葛亮静听良久,方缓缓道:\"诸公所言皆有道理。然陛下命我等详议,非为一时一案,乃为立万世之法度。依亮之见,需明确几点:其一,如何确证失心之症为真?其二,病发时果真全无辨识之能?其三,即便无罪,如何安民心和防后患?\"

他目光转向一旁默默记录的书记员周墨:\"汝似有所思,不妨言之。\"

周墨猝不及防,手中笔微微一颤,忙起身躬身道:\"卑职不敢妄议...\"

\"但说无妨。\"诸葛亮温和道。

周墨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痛色:\"卑职幼弟亦患此症,时发时愈。发病时判若两人,力大无穷,六亲不认。愈后却对病中所为一概不知,唯有身心俱疲...家母为此日夜忧心,唯恐弟闯下大祸。若朝廷能对此类疾病有所明断,订立规章,不仅是司法之事,更是千万患者家庭之福音...\"

言至此处,周墨声音微哽,忙低头请罪:\"卑职失态,请丞相恕罪。\"

诸葛亮颔首,目光中多了几分深思:\"汝言甚是。此非独司法之事,亦关民生疾苦。\"

次日,三个少年开始了他们的探访。在程文的引荐下,他们首先来到城西一户人家。低矮的土坯房内,一个少年被铁链锁在柱旁,目光呆滞。

\"这是阿良,与我弟同龄。\"程文低声道,\"去岁发病,伤其母,自此被锁于此。\"

老母亲泪眼婆娑:\"非我心狠,实不得已。若不锁着,怕他出去伤人...\"

赵昂原本傲慢的神情渐渐收敛,默然不语。

随后他们又走访了几户人家,情况大同小异:患者被囚禁家中,家人日夜看守,贫者以铁链锁之,富者建囚室关押。更有甚者,将患者远送深山,任其自生自灭。

在一户人家,他们见到了令人心酸的一幕:一个年轻女子正在给被锁在房中的兄长喂饭,细心擦拭,眼中满是怜惜。

\"这是我兄长,曾是太学中最有才情的学子。\"女子凄然道,\"自患此症,前程尽毁。家中为给他治病,已倾尽所有...\"

张逸忽然问道:\"若朝廷设医坊专门诊治,你们可愿将亲人送去?\"

女子眼中顿时放出光彩:\"若能得治,怎会不愿?总好过如今这般囚禁!\"

走访结束,三个少年沉默地走在回程路上。赵昂忽然开口:\"我原先只想着杀人偿命,却不知背后还有这许多苦楚。\"

程文叹道:\"我叔父说,此症若能早治,或可控制。然多数贫家无钱延医,只得囚禁家中,反而使病情加重。\"

张逸目光坚定:\"我们需将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呈报长辈参考。\"

于是三人分工合作:张逸以律法角度分析,程文从医理方面论述,赵昂则负责走访更多家庭,收集实例。他们甚至请教了国学博士,学习如何撰写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