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强汉之墨色如血 > 第30章 文治武备

第30章 文治武备(2 / 2)

刘禅目光如炬,胸有成竹:“朕已有计较。国学,当分五大门庭,如人之五指,各有所长,缺一不可!”他伸出五指,一一阐释:

“其一,管学!由卿执掌。授治国之道,习经史子集,明律法税赋,研郡县治理!培养的是未来州牧郡守、中枢重臣!师长人选,德才兼备,通晓实务为首要。除蜀中宿儒,更要延请避乱入蜀的河洛名士、荆襄才俊,甚至……待时局稍定,亦可礼聘关中、江东饱学之士前来讲学!眼界,一定要开阔!”

“其二,理学!”刘禅目光转向蒲元,“此门由蒲卿总揽。何为理?格物致知之理!天工开物之理!授农桑水利、营造冶炼、器械巧思!凡有一技之长,能利国利民者,无论出身匠籍、商贾乃至山林隐士,皆可入此门为师为生!蒲卿,朕要你将毕生冶炼之秘、机关之巧,倾囊相授!更要广发招贤榜,为朕网罗天下巧匠奇才!理学,乃富国强兵之根基!”蒲元抱拳如铁:“陛下放心!臣定将火候之秘、淬炼之精,传于后世!天下巧手,一个也漏不了!”

“其三,武学!”刘禅目光锐利如刀,落在马谡身上,“幼常,此门由你执掌!非仅授弓马刀枪之术!更要研习兵法韬略、山川地理、古今战例!要教他们懂得为将之道,首在忠勇,次在谋略,更在爱兵如子!幼常,你饱读兵书,参赞军机多年,经验教训皆足为后辈镜鉴。朕望你在此,沉心静气,为我大汉,磨砺出真正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帅才!”马谡哽咽领命,眼中燃烧着浴火重生的斗志。

“其四,医学!”刘禅目光温和而充满希冀,“此门,将与太医署紧密相连。不仅授岐黄之术,识药辨方,更要研习那‘岁察养身’之理,培养通晓内外、能防能治的良医!师长,便是正在参详《本草》的国手!未来,朕要这‘医学’门下走出的良医,遍布州郡军营!”

“其五,”刘禅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杂学!”此名一出,众人皆露疑惑之色。

“何为杂学?”刘禅目光扫过众人,“凡不入前四门,然于国于民有大利之能,皆可入此门!善相马者,可为军育良驹;精天文历法者,可司农时、测灾祥;通晓番语胡文者,可通西域、联羌胡;擅营造园林者,可美城池、悦民心;乃至精于算账理财、明察秋毫之吏才,皆可入杂学之门!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此门祭酒,”他看向一直沉默旁听、以博物闻名的谯周,“允南(谯周字),由你执掌!为朕搜罗天下奇才异能,凡有一技之长,皆为国学所用!”

五大门类!管学治世,理学生财,武学定国,医学活人,杂学纳奇!这已不再是传统的官学体系,而是一个囊括文治武功、百工技艺、奇门异能的超级人才熔炉!许钦、蒲元、马谡、谯周无不心潮澎湃,深感肩负的使命何其重大。陛下之志,包罗万象,分明是在为未来一统天下、开创前所未有的盛世,奠定坚实而全面的根基!

“至于朕,”刘禅环视众人,朗声道,“自领国学‘祭酒’之职!凡国学大事,朕必躬亲过问!朕要这国学,成为天下英才心之所向,万般技艺汇聚之巅!”

“陛下圣明!国学之兴,大汉之幸!”众人齐声拜贺,声震云霄。

当成都的国学在夯土筑基,《本草》参详局在药香中激辩,太医署的框架在理念碰撞中逐渐成形时,千里之外的长安城,在战争的间隙里,另一股凝聚人心、扎根关中的力量,也在诸葛亮的亲自推动下,悄然萌发。

长安城南,原曹魏京兆府学旧址。虽经战火,主体建筑尚存。此刻,这里张灯结彩,门楣之上,一块崭新的匾额高悬——长安太学。

府学大堂,诸葛亮端坐主位,与关中士族代表会商重启太学事宜。在恩威并施(处置韦氏,礼遇杜氏、马遵、尹赏)之下,重启太学的提议获得广泛支持。诸葛亮宣布:太学广纳生员,无论出身,量才录用,授蜀汉官职,与蜀汉旧臣同等待遇!除经学外,更设律学、算学、书学,未来可增农桑、水利专学。并诚邀关中饱学之士入太学为师。杜恕出任律学博士,马遵、尹赏等关中才俊的名字也出现在首批博士和生员名单上,并被授予实职。

这一系列举措,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关中士族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实实在在的进身之阶和家族利益,迅速冲淡了曹魏“正统”的虚幻光环。归附的暗流,在渭水两岸悄然涌动。

战争的阴影从未远离。潼关方向,司马懿如同最耐心的猎手,虽退兵数十里扎营,却并未远遁。袭扰、试探,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长安丞相行辕的灯火,依旧常常亮至深夜。诸葛亮案头堆积的军报,如同乱麻,却又被他梳理得井井有条。

“丞相,锦官城六百里加急!最高密级!”姜维的声音带着一丝不同寻常的凝重,呈上一个密封的铜管,火漆上盖着刘禅的私人小玺,更插着三根代表十万火急的红色翎毛。

诸葛亮神色一凛,屏退左右,只留姜维在侧。他亲自验看火漆无误,用特制小刀小心启封,取出内里帛书。前半部分,依旧是刘禅殷切询问他身体状况,叮嘱太医署新方务必按时服用的关怀之语,并通报了成都国学五大门类建设进度、太医署成立及“岁察养身”制的启动情况。

然而,帛书的后半部分,字迹陡然变得刚劲急促,内容更是石破天惊:

“……潼关乃国门砥柱,司马懿老谋深算,攻城之器必层出不穷。朕夙夜忧思,偶得先贤残篇启发,与蒲元及理学门下巧匠反复秘研,终有所得。此物名‘霹雳神弹’,其威远胜寻常石弹、火油罐!其秘在于火药配方精炼提纯,更以特制陶壳包裹,内填铁砂碎石,引信延时可控。发射之法,仍需借霹雳车(投石机)之力,然其爆裂之威,可碎石裂甲,声震魂魄,更能引燃大片火海!朕已命蒲元精选可靠匠人,于西山绝密工坊日夜赶制,得成品百枚。此物乃绝密,关乎长安存续,万不可泄于外!着心腹死士,伪装药材商队,分三批押运至关中,由卿亲自掌控,择机用于守城最危急之时!切记,此物威力过大,后坐亦猛,使用之霹雳车架务必加固!发射士卒需远离,免遭反噬!配方及详细用法,另附密匣之中,阅后即焚!……”

诸葛亮的心猛地一跳!霹雳神弹?威力倍增?!他迅速打开随帛书一同密封送来的一个巴掌大的精铁小匣。匣内,是数张薄如蝉翼的坚韧皮纸,上面用蝇头小楷密密麻麻写满了配方比例、制作流程、使用禁忌。尤其最后一行朱笔小字,触目惊心:“单枚装药逾常弹三倍,爆裂中心三丈内,人马俱碎!慎之!慎之!”

饶是诸葛亮心志如铁,此刻也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陛下竟在成都秘研出如此大杀器!此物若用于潼关或长安守城……他仿佛看到了司马懿的井阑冲车在震天动地的爆炸与熊熊烈焰中化为碎片的景象!然而,巨大的威力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后患。此物一出,必震惊天下,引来曹魏更疯狂的反扑与技术窥探。

“伯约!”诸葛亮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

“末将在!”

“立即挑选绝对忠诚可靠、家眷皆在蜀中的白毦兵精锐三百人!由你亲自统领,持我手令,前往陈仓道预设接应点,等候成都来的‘药材’商队!接到后,昼伏夜行,绕开一切官道驿站,直接押入长安武库最底层!沿途若有窥探者,格杀勿论!入库后,此物列为绝密,除你我及陛下指定之人,任何人不得靠近!违令者,斩立决!参与押运兵士,重赏,严令封口!”诸葛亮的命令斩钉截铁,带着森然杀意。他知道,这百枚“霹雳神弹”,是陛下压上的国运重注,更是悬在长安头顶的一柄双刃剑。

“末将遵命!”姜维感受到丞相话中的分量,肃然领命,眼中精光爆射。

诸葛亮再次走到巨大的舆图前,目光扫过潼关,扫过长安。手中那份轻飘飘的密件,此刻却重逾千斤。鼻尖似乎萦绕着成都送来药包的淡淡草木清香,脑海中却翻腾着“霹雳神弹”那毁天灭地的恐怖威力。

内修文教,大兴百工,革新医道,秘藏神兵,外御强敌,扎根关中……陛下的“砺锋十策”与他的“破局五谋”,如同两柄相互砥砺的神兵,在这血与火的乱世中,正迸发出超越时代的、令人心悸的锋芒。前路依旧荆棘密布,强敌环伺,然有此君臣同心,有此育才兴国之基业,有此暗藏的雷霆手段,纵有千难万险,何足道哉!

他提起笔,就着跳跃的灯火,开始给刘禅写回信。笔锋沉稳而有力,既报潼关军情之稳,长安太学之兴,更详细描述了第一批特效药接收分配情况。对于那“霹雳神弹”,他只郑重写下:

“……陛下所赐‘济危良药’,臣已命心腹妥为接应,必深藏于九地之下,以待雷霆一击之时。此药……性烈无比,臣当慎之又慎,务求一击必中,不负陛下苦心。关中粟苗已破土,太学亦闻书声,此皆陛下洪福所庇。臣虽驽钝,敢不竭股肱之力,砺剑关中,以待陛下王师东出,克定中原之日!……”

夜色深沉,长安城头,刁斗声咽。而一封承载着前线统帅坚定信念、深沉情感与巨大秘密的书信,正由快马承载,冲破沉沉的夜幕,向着西南方向的成都,飞驰而去。那里,同样有一盏灯火,在为这个帝国的未来,彻夜长明。长安武库的最深处,百枚伪装成普通陶罐的“霹雳神弹”,如同蛰伏的凶兽,在绝对的寂静中,等待着唤醒它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