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们觉得Lux更好,那就拿出数据,拿出模型,向他证明Lux在稳定性、兼容性上的优势,足以弥补它在性能上的不足。”
“如果你们觉得集成他的N-pU,会影响我们芯片的通用性。那就拿出一套,更好的方案告诉他,我们可以在软件层面实现更高效的协同。”
“这才叫良性竞争!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背后嘀咕拉帮结派!”
林远看着眼前这群,被自己骂得抬不起头的核心骨干,缓缓地放缓了语气。
“老王,”他看着王海冰,声音里带上了一丝语重心长,
“我知道你委屈,你是集团的元老,是cto。现在突然来了个外人,对你的工作指手画脚,你心里不舒服,我理解。”
“但是你要记住,你的格局决定了我们整个技术团队的格局。”
“汪韬,是一把锋利的宝剑。这样的剑,必然是双刃的,既能伤敌,也能伤己。”
“而你,”他看着王海冰,一字一句地说道,“就是那个执剑人。”
“你的责任,不是去跟剑,比谁更锋利。而是要学会如何驾驭这把剑,如何为它配上最合适的剑鞘。如何让它的锋芒只指向我们的敌人。”
这番话,如同醍醐灌顶点醒了王海冰。
他终于明白了,林董的良苦用心。
林远不是在批评他,而是在点拨他。
教他如何从一个纯粹的技术官,蜕变成一个懂得管理和权谋的统帅。
“林董……我……我明白了!”
“不晚。”林远拍了拍他的肩膀,“很好。”
内部最大的思想问题已经解决,接下来就是用制度来为这种思想提供保障。
“
“决议一,关于技术路线的决策机制。在工业互联网专项小组内部,成立一个拥有技术决策权的技术架构评审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五人组成。”
“我担任委员会主席,拥有一票决定权。王海冰、汪韬,担任联席副主席,各拥有一票。”
“周教授、汉斯先生,担任委员会委员,各拥有一票。”
“未来,所有涉及到工业之心项目的,重大跨部门,存在争议的技术路线选择。都必须提交到这个委员会,进行公开的评审和投票。”
“五票之中,少数服从多数。一旦形成决议,任何人都必须无条件地遵照执行!”
这个ARb的设立,来的恰到好处。
它用一种民主科学的制度,将原本可能演变成个人恩怨的技术分歧,纳入到了一个集体决策的框架之中。
“决议二,关于项目管理的组织变革。将我们现有的项目制,升级为矩阵式管理模式。”
“我们将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对团队进行重组。”
“纵向,是资源池。我们将所有工程师,按照专业能力,划分为不同的资源池。比如硬件设计池、底层软件池、AI算法池……”
“每一个资源池,都有一位技术主管负责。”
“横向,是项目组。每一个项目,都有一位项目经理负责。他手下没有兵,他需要什么人,就从各个资源池里去借。”
通过这种养兵和用兵相分离的矩阵式结构,将彻底打破部门墙和山头主义。让所有的人才,都能得到高效的流动和复用。”
两大决议宣布完毕,一个全新既能鼓励竞争,又能有效管控风险的管理体系正式建立。
“好了,”林远拍了拍手,将众人的思绪拉了回来,“内部的问题,解决了。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难题了。”
“供应链,tdAt前驱体的问题,”他看着所有人,声音变得无比凝重,
“这是我们整个计划成败的关键因素。燕清池那边虽然能帮我们搞到样品,但是量产依旧是镜花水月。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前面所有的努力都将毫无意义。”
会议室里,再次陷入了沉默。
所有人都知道,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他们所有人的能力范-畴。
那是一家连国家层面,都感到棘手的美国卡脖子企业。
他们能有什么办法?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束手无策时。
林远却笑了。
“常规的办法,确实没有。”
“但是,”他的眼中,闪过一丝疯狂,“谁说我们一定要用常规的办法了?”
他将目光,转向了刘华美。
“华美,”他的声音,压得极低,像魔鬼的低语,“你用我们江南科创基金去做一件事。”
“您说!”
“去美国收购一家濒临破产的小型化学材料公司。这家公司的业务,最好是做农药或者化肥的。总之要和半导体八竿子打不着。”
“然后,”他顿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
“然后以先锋微系统的名义,去空气化工挖一个人。一个能接触到tdAt生产工艺流程的核心技术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