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超级大饼(2 / 2)

“我说的完整,当然是从材料生长、光刻、蚀刻、封装到测试。”

“采购清单必须包括荷兰ASL的Nxt2000i或更高版本的dUV光刻机。德国蔡司的orionNanoFab电子束曝光系统。美国应用材料的Endura平台ocVd\/pVd\/cVd设备组。”

“设备是对的,但渠道….”

林远没等汪韬的问题问完,就抢答道:“渠道我都考虑好了,光刻机可以通过比利时IEc等研究机构渠道获取。电子束曝光系统可以通过新加坡的二手设备商进行采购!”

看到林远的功课做的很足,汪韬不置可否。

“第二步就是技术孵化与生态反哺。周期并行进行,3-5年见效。”

“我们将建立沿途下蛋的技术转化机制。pFL实验室将采用课题制和专利池双轨管理。”

“课题制为所有前沿研究,将拆分为独立的课题项目组。联盟内部成员,可以根据自身业务需求,以投资或联合开发的形式,参与到具体的课题中。”

林远的这种模式,汪韬倒是比较认可。

例如,d集团可以投资低功耗光通信模块课题。

石头科技,可以参与小型化激光雷达片上系统课题。

大江则可以主导高精度光纤陀螺仪课题的研发。

“专利池,实验室产生的所有非核心、可商业化的伴生技术专利,将统一注入到一个由联盟共同持股的专利运营公司。联盟创始成员,将拥有第一优先级,免费或极低成本交叉许可授权。而非联盟成员,如果想使用我们的专利,则必须支付高昂的专利授权费。”

这个机制的核心,是用启明联盟这个庞大的商业应用场景,去反向哺育pFL实验室的科研黑洞。

同时又用pFL实验室产生的前沿技术,为联盟成员构建起一道道深不可测的技术代差护城河。

“汪主席,”林远看着汪韬,此时他已在不知不觉中称呼他为主席了。

“你想象一下。三年后,当竞争对手还在使用传统的机械式激光雷达时,大江的新一代无人机,已经用上了我们自己研发的固态光相控阵激光雷达。而且成本只有对手的十分之一,体积只有百分之一。”

“五年后,当友商还在为硅基芯片的散热和功耗焦头烂额时,我们联盟内部的高端产品,都已经用上了我们自己设计的光互联网络,其内部数据传输速度将是现有技术的上百倍。”

林远画的这个大饼,不得不说非常非常的诱人。

汪韬感觉自己的喉咙,有些发干。

如果林远真能实现他画的大饼,到那时候所谓竞争将变得毫无意义。

他们对竞争对手来说,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还有吗?”汪韬有点迫不及待了。

“第三步标准制定,当我们的人才壁垒已经形成,当我们的技术闭环开始高效运转,联盟成员的产品,已经形成了代际领先;当我们的专利池里,已经储备了上千项的核心专利时。”

“我相信,那时通用可编程的光子中央处理器,也将在我们手中诞生。”

“而那一刻,”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汪韬,一字一句地,说出了最终的目标。

“我们将有机会定义整个信息世界的底层逻辑。”

三步走,环环相扣,逻辑闭环。

一个以离岸实验室为支点,以人才设备为杠杆,以技术反哺为闭环,最终旨在撬动未来的宏伟蓝图,清晰地呈现在了汪韬的面前。

汪韬久久没有说话。

他只是呆呆地林远。

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拒绝了。

这个男人,为他准备的大饼真的太具诱惑力了。

说实话,林远非理工科出身,他本身就是个半瓶子醋。

若谈技术,忽悠一下外行,那是头头是道。

可是若遇到行业专家,尤其是像汪韬这样的大佬,他那一知半解的三脚猫水平,简直就是班门弄斧。

但是林远也有他的优势,他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和聪慧,经常偷偷恶补需要用到的各类知识,囫囵吞枣,先通读学习一遍,再结合商业运作的实操,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于是他活生生把自己也逼成了半拉专业人士。

他比专家懂商业,比商人懂技术。

田忌赛马,取长补短。

“很好,很好!”

良久之后,他才发出感叹。

林远闻言,笑了。

他知道,汪韬已经彻底接受了这个计划。

“合作愉快,汪主席。”

“合作愉快。”汪韬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