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迈出第一步(2 / 2)

“我们与d集团的合作,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不仅仅是我们的第一笔大单,更是我们江南之芯集团向整个市场亮出的第一剑。”

“这一剑,我们必须挥得稳、准、狠!要让所有人看到我们的实力,看到我们的决心!”

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

“但是,越是这种时候,我们越要冷静。d是世界五百强,他们的要求可能会比石坚教授更苛刻,更复杂。我们接下来要面对的是场攻坚战!”

“所以,今天召集大家来,就是要集思广益,将我们与d合作的所有细节、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都掰开了,揉碎了,一一讨论清楚,拿出一套成熟的执行方案!”

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变得严肃而又专注。

一块巨大的电子白板上,刘华美亲自操刀,将整个合作项目,拆解成了十几个大的模块。

1.联合实验室的组建与管理。

2.d专项服务团队的人员构成与职责划分。

3.启明一号d特供版的硬件适配与优化方案。

4.针对d-Sart智能家居生态的软件驱动开发。

5.首批一百万片芯片的生产、品控与交付流程。

6.联合市场推广与品牌宣传策略。

7.知识产权的归属与保护。

8.后续成本分摊与利润分成模型的精算。

9.风险应对预案: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舆论风险。

每一个模块

整个白板,很快就被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流程图所填满。

一场堪称头脑风暴的马拉松式会议,正式开始。

“第一个问题,联合实验室的选址和人员构成。”刘华美率先抛出了议题,

“我的建议是,实验室必须建在佛城,d集团的总部园区里。我们的人要和他们的人,吃住都在一起,24小时无缝对接。团队构成上,我建议采用混合编队的模式,我们出技术骨干,他们出产品经理,共同组成项目组,责任共担,利益共享。”

“我同意。”王海冰立刻点头,“搞技术攻关,最怕的就是两张皮。我们的人不懂他们的产品逻辑,他们的人不懂我们的芯片底层。只有把人捏合在一起,才能真正爆发出战斗力。”

“好,这个问题通过。”林远当场拍板,“老王,你回去立刻从你手下挑出十个精兵强将,随时准备开赴佛城。”

“第二个问题,软件驱动开发。”一个负责软件的年轻工程师站了起来,面带难色,“刘总,d集团的-Sart系统,是基于谷歌的安卓底层深度定制的。而我们的天璇架构,虽然兼容安卓,但在驱动的优化上,还没有大规模商业应用的经验。要让他们的系统,完美地发挥出我们芯片的性能,这需要海量的工作,我担心……”

“你的担心,我明白。”林远打断了他,“所以,我决定将我们集团50%的软件工程师资源,全部投入到d集团的项目中来!不仅如此,”他的目光转向刘华美,

“刘总立刻以集团的名义,面向全国高薪招聘开发人才。薪水,直接对标华为和阿里!我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为这次的项目组建起一支软件攻坚军团。”

“是!”刘华美点头应下。

“第三个问题,关于首批一百万片芯片的生产和品控。”一个负责生产的经理站了起来,“主任,以我们现有产线的良品率,要在一个月内,拿出一百万片达到d标准的芯片,压力非常大。我建议,是不是可以适当放宽一些品控标准……”

“不行!”林远想也不想就否决了,“这是我们的第一仗,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导致我们满盘皆输!品控,绝不能有半点妥协!”

他的眼神,变得无比严厉。

“我给你加人,加设备,加预算!我只有一个要求,交付给d的每一枚芯片,都必须是优等品!如果做不到,你这个生产部经理就地免职。”

那名经理被林远的气势,吓得浑身一颤,连忙立正保证:“保证完成任务!”

会议一直从上午,开到了深夜。

午饭和晚饭,都是盒饭在会议室里解决的。

所有人都像是上紧了发条的机器,围绕着那块巨大的白板,激烈地讨论、争辩、甚至拍桌子。

每一个细节,都被反复地推敲;

每一个风险,都被预设了多种应对方案。

当会议结束时,那块原本只是框架的白板,已经变成了一张详尽到每一个具体负责人、每一个时间节点的作战图。

众人散去后,王海冰却又单独留了下来,走进了林远的办公室。

“主任,有个事得跟您单独汇报一下。”他的脸上,带着一丝兴奋,又有一丝凝重。

“什么事?”林远为他倒了杯热茶。

“关于石教授提的那个难题,”王海冰喝了口茶,压低了声音,“柳总请来的那个华为团队,真不是盖的。他们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哦?”林远瞬间来了精神。

“他们建议,我们可以暂时绕开完全重写指令集这个最难的关卡,尝试开发一种硬件翻译层。”王海冰说道。

“简单来说,就是在我们的芯片内部,集成一个专门的翻译官。让它来负责,将上层的应用指令,实时无损地翻译成我们天璇架构能听懂的语言。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软件层面,实现对RISc-V的逻辑隔离。”

“这个方案,能行吗?”林远追问道。

“理论上,是可行的。”王海冰的表情,变得有些凝重,

“但是,这东西对芯片的设计能力和功耗控制,要求极高。等于是在一个房子里,再盖一个小房子。而且,开发难度和工作量,同样是不小。那个团队的负责人说,以他们之前的经验,最乐观的估计,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才有可能拿出第一版的工程样品。”

“一年……”林远闻言,眉头再次紧紧地锁了起来。

石坚教授给他们的时间,只有三个月。

“不过,也算是有了一点突破。”王海冰看出了林远的失落,连忙安慰道,“至少我们看到了一条模糊的路,不再是完全的死胡同了。”

“嗯。”林远点了点头,拍了拍他的肩膀,“慢工出细活,你不用着急。世界上的事,就怕认真二字。你们只要认认真真地去做,总会有水滴石穿的那一天。”

送走王海冰,林远一个人,再次陷入了沉思。

与d集团的合作,虽然迈出了关键一步,但依旧充满了变数。

而“远望号”那座遥不可及的高山,更是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来。

两条路,都很难。

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走钢丝的人,必须在两条摇摇欲坠的钢丝上同时保持平衡,才能艰难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