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邦省长看着屏幕上那跳动的数据流,许久才缓缓地吐出了四个字:
“后生可畏。”
调研的第二站,是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的“江南省高精特种钢材生产基地”。
工地上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数千名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施工。
让考察团感到惊讶的是,整个工地虽然繁忙,但却干净得不像一个建筑工地,所有的建筑材料都堆放得整整齐齐,地面上几乎看不到任何建筑垃圾。
“奇迹!魏书记,这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奇迹!”德国克虏伯集团的首席技术官汉斯,穿着一身蓝色的工装,激动地对着魏建功书记,竖起了大拇指。
他用他那带着德国强调的中文,指着远处一座已经封顶的巨型厂房说道:“这座3号厂房,从打下第一根桩基,到完成主体结构封顶,青川建投的工人们,只用了不到一百天!这个速度,即使是在我们德国,也是最顶级的‘工业速度’!”
“更让我感到敬佩的,是他们对质量的尊重!”汉斯拿起一块刚刚浇筑完成的混凝土试块,“我们的监理团队,对这里的每一批次混凝土都进行了抽样检测,强度、标号、抗压等级……全部都超过了我们德国dIN标准的最高要求!孟先生告诉我,这是林书记下的死命令。那就是标准,一个毫米都不能降!”
魏建功看着眼前这个金发碧眼的德国专家,又看了看旁边那个虽然年轻,但脸上却写满自信的孟彦,眼中露出了深深的赞许。
调研的最后一站,有些出人意料。
车队没有去石砚文旅小镇,也没有去现代农业示范园,而是直接开到了“青川新时代干部发展学院”。
此时,学院最大的阶梯教室里,座无虚席。
一场特殊的课程,正在进行。
主讲人,不是什么专家教授,而是青川本地的民营企业家朱海坤。
课程的题目,也很有意思——《一个青川商人的自白:我所亲历的“青川速度”》。
魏建功书记没有惊动任何人,只是带着郑宏图和林远,悄悄地从后门走了进去,在最后一排坐下。
“……所以当外面的人问我,什么是‘青川模式’?什么是‘青川速度’?”台上的朱海坤,讲到动情处,声音都有些哽咽。
他没有念稿子,讲的全部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从当初是如何被“逼”着拿出六个亿,接手烂尾盘的绝望,到后来政府是如何用一套套精准的政策组合拳,帮他把这个“巨坑”盘活,并最终实现盈利的逆袭。
他讲得真实,讲得接地气。
台下,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和企业家学员们,听得如痴如醉。
“我告诉他们,没有什么复杂的理论!”朱海坤说到这里,对着台下深深地鞠了一躬。
“就他妈的两件事——把我们商人,当成真正的人来看待!把我们企业的事,当成政府自己的事来办!”
话音刚落。
台下,爆发出了雷鸣般的、经久不息的掌声。
掌声中,魏建功书记缓缓地站起身,什么也没说,只是带头鼓起了掌。
他看着台上的朱海坤,又看了看身旁那个一脸平静的林远,那双洞悉世事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返程的考斯特上,气氛比来时,要轻松了许多。
“建功书记,”郑宏图笑着开口,打破了沉默,“您看,我们青川的这堂‘实战课’,上得怎么样啊?”
魏建功没有直接回答。
他看着窗外那片飞速倒退的田野,沉思了许久,才缓缓地开口。
他的声音不高却掷地有声。
“宏图啊,我们很多人,都在研究‘青川模式’。研究它的数据,研究它的项目,研究它的政策。”
“但今天看下来,我觉得他们都搞错了一个最核心的问题。”
“青川的成功,本质上不是经济的成功,也不是项目的成功。”
“它是一种方法论的成功。”
他将目光,投向了坐在不远处,正与高振邦省长低声交流着什么的林远。
“这个年轻人,他最厉害的地方,不是引进了多少项目,创造了多少Gdp。而是他找到了一套,如何在一个看似‘死水一潭’的地方,重新激活人性中的善意,并彻底释放出民间蕴藏的无穷活力的正确方法。”
“他让干部们相信,只要肯干事,就能出成绩,就能被提拔;他让商人们相信,只要守规矩,就能赚到钱,就能受尊重;他让老百姓相信,只要肯努力,生活就真的会一天比一天好!”
“这种‘信任’的重建,才是‘青川奇迹’背后,真正的密码。”
魏建功说到这里,重重地叹了口气,那声音里带着一丝欣赏,也带着一丝感慨。
他转过头看着郑宏图,用一种意味深长的语气,缓缓说道:
“这个林远……一个小小的青川县,怕是留不住他喽。”
郑宏图听出了魏建功的言下之意,连连点头称是。
“我们要为他考虑一个,更大的舞台了。”
魏建功看着窗外改头换面的青川,喃喃自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