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长办公室里,空气仿佛凝固了。
林远快步下楼,亲自将两位身姿笔挺的军人,迎了进来。、
他没有过多寒暄,只是示意顾盼,为两位客人泡上最好的大红袍。
那位肩扛少校军衔的军官,站得如同一杆标枪,目光锐利如鹰,直接开门见山:“林远同志,你好。我是xxx队装备部,特种材料采购处处长,李援朝。这位是我的同事,王工。”
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带着军人特有的穿透力。
他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拿出一份用牛皮纸袋密封的,印着鲜红色“绝密”字样的文件,郑重地,递到林远面前。
“根据上级指示,我部现急需一批用于新型潜艇耐压壳体的特种钢材。这是具体的性能参数要求。我想请问,贵公司,是否有能力承接?”
xx舰队!新型潜艇!绝密!
这几个词,像一记记重锤,狠狠地敲在林远的心上!
他瞬间就明白了,这次看似突然的到访,背后所代表的,是何等重大的战略意义!
办公室里,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林远接过那份沉甸甸的文件,快速地浏览起来。
文件上的每一个数据,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低温韧性、耐腐蚀性……都远远超出了目前国内所有公开的、已知的最高标准。这几乎是在挑战现代材料学的极限。
林远的大脑,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疯狂运转。
他那“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此刻化作了一台人形的超级计算机。
他将这些苛刻到近乎变态的参数,与他脑中存储的、那条刚刚升级完成的生产线的所有技术数据、德国专家的所有改造建议、以及陈启明提交的所有理论模型,进行着疯狂的比对、分析和建模。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李援朝少校,就那么静静地看着他,眼神里,带着一丝审视。
他旁边的王工,一位看起来五十多岁,戴着黑框眼镜,气质严谨的老工程师,则轻轻地敲了敲桌子,看似随意地问道:“林董事长,看完了吗?这个项目,时间很紧,任务很重。我们来之前,也走访了国内好几家顶尖的特钢企业。说实话,他们看到这份参数,都表示压力很大啊。”
这话,看似是陈述事实,实则是一次极其高明的压力测试。
林远从文件中抬起头,他听出了对方话里的试探。但他没有立刻回答“能”或“不能”。
他站起身,走到办公室那块巨大的白板前,拿起笔,一边快速地画着生产线的流程图,一边用一种极其专业、也极其坦诚的语气,沉声说道:“李处长,王工。根据你们提供的参数,我刚刚做了一个初步的评估。”
“以我们现有的、刚刚完成升级的生产线,可以直接满足其中的七成指标。”
“但是,”他用红笔,在流程图的两个位置,画上了大大的叉,“在‘深海抗疲劳性能’和‘特种焊接工艺’这两个方面,我们还存在着明确的技术差距。如果强行生产,我们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