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建立了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
张振华展示出二维码追溯平台。
“每块光伏板从原材料到退役都可追溯,并且我们研发了低温分离技术,硅材料回收率达到95%。”
他环视会场,语气转为凝重。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青海的沙漠电站同时开展治沙工程,光伏板下的植被覆盖率提升了20%。”
大屏幕上出现令人震撼的对比图:蓝色光伏板下,沙棘丛生,藏羚羊在阴影处休憩。
会场响起热烈掌声。
论坛结束后,美国能源部官员悄悄找到张振华。
“我们想引进你们的智能微网技术,用于夏威夷基地的改造。”
张振华礼貌回应:“需要经过国家相关部门审批。”
“理解。”官员压低声音,“如果技术转让有困难,设备采购也可以谈。”
夜间的世博园灯火辉煌,却鲜有人知道这些璀璨灯光全部来自清洁能源。
张振华陪同诛皎漫步在园区,所到之处,路灯自动调节亮度,喷泉根据人流量改变表演模式,连垃圾桶都在满溢时自动发送清运信号。
“这些细节才是真正的科技实力。”
诛皎停在中国馆前,仰望着如同斗冠的巨型光伏屋顶。
“让技术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却又不打扰生活。”
张振华点头称是:“我们特意隐藏了所有设备接口,连维护通道都做了景观化处理。”
这时,一群新加坡学生兴奋地跑过来。
“我们在做低碳打卡任务,能介绍一下这个路灯吗?”
张振华指着灯杆上不起眼的logo:“这里装着微型风机和光伏板,足够支撑自身运转,多余电力还会馈入电网。”
学生们惊呼着拍照,有人立即在社交媒体发布:“中国路灯都在发电!”
这条状态当晚获得上万转发。
世博会进行到第三周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考验着整个能源系统。
气象台发布红色预警,园区首次启动全封闭运行模式。
控制中心内,所有人心弦紧绷。
“光伏板收拢完毕!”
“风机进入抗风模式!”
“储能系统电量充足,可支撑72小时!”
台风过境那夜,园区内外仿佛两个世界。
外界电网因故障大面积停电,世博园却依然灯火通明。
英国记者在BBC报道中写道:“在这场自然灾害中,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能源安全。”
更让人惊喜的是,台风过后,光伏板自动展开继续发电,储能系统甚至在电网恢复前反向输送了5000度电。
张振华在总结会上收到诛皎的短信:
“风雨见真章,很好。”
他走到窗前,望着重现熙攘的园区。
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仍在惊叹中国馆的宏伟,却不知真正的奇迹藏在每一块光伏板、每一台风机、每一组电池中。
在这里,能源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人与自然对话的语言。
而皎兰绿色能源,正是这场对话的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