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铁道大厦谈判室内气氛凝重,中日德三方代表分坐长桌两侧,这场关乎中国高铁未来的技术引进谈判已进入最关键阶段。
诛皎作为中方首席顾问坐在主位,面前摆放着厚厚一叠技术资料,那是皎兰集团在欧洲并购中获得的核心专利文件。
西门子首席谈判代表卡尔·施密特面带傲慢地推过一份合同草案。
“基于西门子成熟的高速列车技术,我们愿意提供IcE3系列车型的技术许可,但条件是中方必须采购200列整车,每列售价3.5亿元人民币,技术转让费另计。”
紧随其后,日本川崎重工代表小野太郎微微躬身。
“新干线E2系列可以作为技术引进基础,但核心控制系统必须由日方技术人员掌控,这是为了保证运营安全。”
诛皎轻轻叩击桌面,身旁的助手立即将两份文件推到对方面前。
“感谢贵方的诚意,但我们有自己的方案。”
他示意技术专家打开演示设备。
“基于皎兰集团收购的海因里希精密机床技术,我们在转向架精密加工方面已经取得突破。而收购的松下电子传感器技术,解决了轨道检测的核心难题。”
卡尔·施密特的脸色微变。
“诛先生,高铁技术是系统工程,不是几项专利就能解决的。”
“说得对。”
诛皎从容不迫地调出另一份文件。
“所以我们整合了欧洲三家企业的核心技术,形成了自主的轨道设计体系。顺便说一句,贵公司正在研发的下一代列车,其中百分之三十的关键部件来自我们收购的意大利法拉利精密机械。”
谈判室内一片寂静,两位外方代表显然没有预料到中方已经掌握如此详细的信息。
诛皎站起身,走到演示屏前。
“现在,我代表中国高铁项目组提出最终方案:我们不需要整车进口,只需要关键技术的有限授权。作为回报,皎兰集团愿意开放三项核心专利的交叉许可。”
小野太郎急切地开口。
“这不符合惯例!技术转让必须建立在整车采购基础上!”
“惯例就是用来打破的。”
诛皎目光如炬。
“如果贵方坚持过时的合作模式,我们将完全转向自主研发。别忘了,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铁路网络和市场,而贵公司……正面临严重的财务压力。”
卡尔·施密特深吸一口气。
“我们需要请示总部。”
“请便。”
诛皎微笑示意。
“不过提醒一下,我们的自主方案已经完成初步设计,留给贵公司考虑的时间不多了。”
第一轮谈判暂告段落,诛皎在休息室内接通了与诛兴的视频通话。
“技术验证进行得如何?”
“父亲,转向架疲劳试验已经通过500万次循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控制系统模拟运行稳定,最高时速突破380公里。”
诛兴在实验室里展示着最新数据。
“很好,把试验报告发给谈判团队。我们要让外方明白,合作是互利,不是施舍。”
诛皎结束通话,转身对助理吩咐。
“通知代表团,晚上继续技术对接会。我们要在细节上彻底掌握主动权。”
---
当晚的技术对接会一直持续到深夜。
德方技术专家汉斯在转向架设计图上指指点点。
“这个部分的振动问题,你们准备如何解决?”
皎兰集团的首席工程师微笑着调出一组数据。
“我们采用了多体动力学仿真技术,在这里增加了阻尼装置,试验数据显示振动降低百分之七十。”
日方控制专家山口质疑道。
“轨道检测系统的精度能否达到0.1毫米?”
“我们的传感器精度已经达到0.05毫米,这是测试报告。”
技术对接的过程,实际上成了皎兰集团技术实力的展示会。
每一次质疑,都得到精准回应。
每一个难题,都有详实数据支撑。
会议结束时,卡尔·施密特单独找到诛皎。
“诛先生,或许我们可以探讨更灵活的合作方式。”
诛皎会意一笑。
“明早八点,我期待贵方的新方案。”
第二天清晨,外方代表不约而同地提前抵达会场。
小野太郎一改之前的强硬态度。
“经过慎重考虑,我们愿意提供E2系列的全套技术图纸,条件是将采购数量降至100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