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会议室内灯火通明,国家发改委组织的经济专家研讨会正在进行。
诛皎作为特邀企业家代表,在众多专家学者面前侃侃而谈,他的建议将直接影响国家四万亿投资计划的最终走向。
诛皎步入会场时,立刻感受到了这里与众不同的气氛。
长条会议桌旁坐着二十余人,有白发苍苍的经济学家,有神情严肃的部委官员,还有几位知名企业家。
每个人面前都放着一份标着“绝密”字样的文件——《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政策的若干建议》。
“诛皎同志,欢迎你来参加会议。”
主持会议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起身相迎,亲切地与他握手。
“感谢组织信任。”
诛皎在指定的位置坐下,目光扫过全场,发现不少人正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他。
这位七十五岁的民营企业家,能够在如此高规格的会议上拥有一席之地,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
会议开始,副主任开门见山。
“各位,国际金融危机已经对我国的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出口订单大幅减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失业率上升。”
他顿了顿,语气凝重。
“中央初步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约四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会场内响起一阵低语声。
四万亿元,这个数字超过了当年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堪称空前规模。
“今天请各位来,就是想听听大家对资金投向的建议。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这笔资金的作用,同时避免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
各位专家开始依次发言。
有主张重点投资传统基础设施的,有建议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的,也有提出要发展新兴产业的。
诛皎静静听着,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着要点。
轮到他发言时,他缓缓站起身。
“副主任,各位专家,我认为这四万亿元的投资,应该着眼于未来二十年的国家竞争力。”
他开门见山,语惊四座。
“具体来说,我建议资金重点向三个方向倾斜:高速铁路、新能源和科技创新。”
会场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诛皎身上。
“先说高铁。”诛皎调出准备好的演示材料,“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建设高速铁路网不仅能够带动钢铁、建材、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发展,更能够重塑国家的经济地理格局。”
他展示出一张全国高铁规划图。
“从北京到上海,从广州到成都,未来都可以实现朝发夕至。这将极大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全国经济的运行效率。”
一位老经济学家微微皱眉。
“诛皎同志,高铁技术主要掌握在德国、日本等国家手中,我们引进的成本会很高。”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借此机会实现技术突破。”
诛皎从容回应。
“我们可以利用市场换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打造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他稍作停顿,让这个观点被充分消化。
“其次,是新能源领域。”
诛皎切换幻灯片,展示出全球能源消费趋势图。
“传统化石能源终将枯竭,而且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这次金融危机,正是我们实现能源结构调整的绝佳机会。”
他详细阐述了太阳能、风能、核能的发展前景。
“我建议,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新能源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同时对新能源发电给予政策扶持。”
一位能源领域的专家忍不住提问。
“诛皎同志,新能源发电成本远高于传统能源,大规模推广会不会造成资源浪费?”
“任何新兴技术,在产业化初期成本都偏高。”
诛皎回应道。
“但随着技术成熟和规模扩大,成本会迅速下降。更重要的是,能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发展的根本,我们不能永远受制于人。”
他举了个例子。
“皎兰集团旗下的新能源公司,已经将太阳能发电成本降低了百分之四十。如果有国家政策支持,三到五年内实现平价上网是完全可能的。”
会场内响起一阵赞叹声。
“最后,是科技创新。”
诛皎的语调变得更加凝重。
“这次金融危机告诉我们,靠低端制造和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我们必须向创新驱动转型。”
他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
“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改革科技管理体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我建议,从四万亿元中拿出一定比例,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投基金,专门扶持那些有技术、有市场但缺乏资金的中小科技企业。”
这个建议让在场的多位官员频频点头。
诛皎的发言持续了四十分钟,条理清晰,数据详实,既有宏观视野,又有具体路径。
发言结束后,副主任首先表态。
“诛皎同志的建议很有见地,特别是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其他专家也纷纷表示赞同。
会议休息期间,多位与会者主动与诛皎交流。
“诛老,您关于高铁的设想令人振奋,但我们真的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核心技术吗?”
一位中年教授问道。
“事在人为。”
诛皎微笑道。
“五十年前,谁能想到中国能造出原子弹、氢弹,能把卫星送上太空?只要有决心、有投入、有正确的策略,高铁技术也一定能够攻克。”
休息结束后,会议进入分组讨论阶段。
诛皎被分到基础设施组,继续就高铁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提出建议。
他凭借重生先知的优势,精准指出了未来高铁发展中的几个关键难点,并提出了应对之策。
“征地拆迁要制定合理补偿标准,确保群众利益。”
“工程建设要建立严格的质量监管体系,绝不能出现豆腐渣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