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的狂风巨浪,是好望角航线永恒的噩梦。
一次特大气旋过境时,连接主拖缆的钢缆在狂风巨浪中发出令人牙酸的呻吟,一度出现崩裂的险情。
随船的工程师小队冒着被巨浪卷入大海的危险,在甲板上匍匐前进,进行紧急加固作业,奋战十几个小时,才勉强稳住局势。
一路上,他们遭遇过不明国籍飞机的低空盘旋侦察,遇到过伪装成渔船的窥探,甚至有一次,两艘某国海军的巡逻艇以“怀疑运送违禁品”为由要求登船检查。
危急关头,拖轮船长按照预定方案,一面严词拒绝,强调这是商业拖航,受国际法保护,一面将事先准备好的、厚厚的“通关文书”(美金)通过小艇送了过去。
巡逻艇在原地徘徊许久,最终掉头离开。
每一次化险为夷,背后都是北京指挥部的不眠之夜和前线人员的机智勇敢。
历经近四个月的漫长、艰难甚至可以说是险象环生的航程,这支特殊的船队,终于穿越马六甲海峡,进入了中国的南海。
当舰队的轮廓出现在南海某预定海域的地平线上时,几艘早已在此等候的、悬挂着五星红旗的海军拖轮和保障船,迅速迎了上去。
双方没有过多的交流,默契地进行交接。
看着那艘饱经风霜、却依然能感受到其磅礴气势的钢铁舰体,在海军拖轮的引导下,缓缓驶向某个守卫森严的军港,所有参与此次行动的“北极星”成员,无论是前线的周正阳、李文,还是后方的工程师、水手,都禁不住热泪盈眶。
他们知道,他们完成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数日后,一份绝密报告呈送到了最高层的案头。
报告中详细记录了获取“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舰体及部分关键图纸的过程,并附带了初步的技术评估。
评估认为,该舰体虽未完工,但其结构设计、钢材工艺、舱室布局等,对于正在摸索大型水面舰艇设计的国家来说,具有无可估量的参考价值,至少能节省十年以上的研发时间,避免无数弯路和陷阱!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军,抚摸着报告,手微微颤抖,对身边的同僚感慨道。
“此功,不下于当年搞出那声巨响啊!这是给我们送来了一个最好的老师!”
消息以绝密等级反馈回诛皎这里。
没有鲜花,没有掌声,甚至没有任何公开的表彰。
但他收到了一封没有署名,只有寥寥数语,却盖着最高级别印章的感谢信。
信中写道:“辛苦了。国家与人民,会记住这一切。”
诛皎将这封信小心地收藏起来,心中充满了平静的满足。
巨舰归国,虽未公开,却已在内圈层引起了巨大震动。
它像一颗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将深远地影响未来数十年的海洋格局。
这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一个属于中国自己的蓝水海军梦想,因为这艘远道而来的“废铁”,而拥有了最坚实、最珍贵的基石。
他,诛皎,以商人之身,行国士之事,再次于无声处,听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