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导师,一位在国内电子领域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在仔细审阅了诛兴的论文初稿后,戴着老花镜的手微微颤抖,沉默了足足一刻钟。
“诛兴啊……”老教授抬起头,眼神复杂地看着眼前这个清瘦而平静的学生,语气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感慨,“你这脑袋瓜子……里面装的都是些什么啊!这些想法,太超前了,太大胆了!但……逻辑上竟然无懈可击!”
老教授深知这两篇论文的价值,他立刻亲自着手,帮助诛兴对论文进行语言和格式上的最后打磨,然后以合作者的身份(但坚持将诛兴列为第一作者),将其投递给了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旗下的两本顶级期刊。
论文的审稿过程异常顺利。
尽管匿名审稿人提出了诸多尖锐而专业的问题,但诛兴那清晰而深刻的回复,以及无懈可击的补充数据,最终征服了所有审稿人。
数月后,两篇署名“xgZhu”(诛兴)的论文,几乎同时在这两份享誉全球的顶级学术期刊上正式发表!
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两颗巨石!
论文一经发表,立刻在国际微电子和计算机架构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许多世界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者,纷纷来信询问细节,探讨合作的可能。
“这个xgZhu是谁?哪个实验室的?以前没听说过啊!”
“这种三维布线思路,虽然实现起来有难度,但确实是解决未来芯片性能瓶颈的一个可能方向!”
“这种处理器架构设计,非常有想象力,如果能实现,性能提升将是惊人的!”
“科技天才”、“来自东方的神秘新星”……诸如此类的评价,开始在一些高水平的国际学术圈层内悄然流传。
虽然此时的诛兴,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中国大学生,但他的名字和他那石破天惊的理论,已经如同潜龙出渊,首次在国际学术的星空中,划过了两道耀眼而独特的轨迹。
消息传回国内,自然也在有限的圈层内引起了更大的震动。
学校领导亲自表示祝贺,将其作为教育改革和天才培养的重大成果。
相关部委的研究人员,也注意到了这两篇论文,对其蕴含的技术潜力给予了高度评价。
诛兴本人,却对这些外界的喧嚣和赞誉浑然不觉,或者说是毫不在意。
收到刊登着自己论文的期刊样刊时,他只是随手翻了翻,确认印刷无误,便将其塞进了书架,转身又沉浸到了下一个更复杂、更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之中。
发表论文,对他而言,只是研究过程中一个顺理成章的水到渠成,是验证自己想法的一种方式,而非追求的目标。
他的目光,早已投向了更遥远、更未知的技术深海。
然而,他这“科技狂人”的锋芒,已然无法掩盖。
这一次的初露头角,仅仅是他未来搅动世界科技格局的一次微小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