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邦深吸一口气,做好了种种心里建设然后才看文件。
开头先是“背景介绍”,提到了近期社会上关于《我的学生不是废物》一书引发的广泛讨论,以及某核心期刊上那篇“警惕论”的文章,将这次调查定性为“为回应社会关切、厘清教育方向”的一次常规调研。
看到这里,周振邦的心凉了半截。这开场白一听就是要“拨乱反正”的节奏啊!
他硬着头皮往下看。
第二部分是“调查过程与事实核查”。
“经查,江城一中高二(14)班自杨明宇老师接手以来,在历次重大考试中班级平均分、及格率、后进生转化率等关键学业指标均实现了跨越式提升,数据真实有效,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作假行为。”
“经查,该班级设立的‘班级基金’账目清晰,管理规范,所有款项均用于学生活动与困难补助,未发现任何违规使用的情况。”
“经查,在与该班级师生的随机访谈中,我们发现该班级拥有极强的集体荣誉感和高度的师生信赖度,班级氛围积极、健康、向上。”
一连串的“经查”和“真实有效”,让周振邦那颗沉到谷底的心又稍稍往上浮了那么一丢丢。至少,没有硬伤,没有原则性错误。这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最关键的,是第三部分——“评估与结论”。
报告先是引述了陈博文教授的观点,承认其“对系统性知识构建的担忧,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完了!”周振邦眼前一黑,这不就是先扬后抑,先肯定你一句话,然后要你半条命的经典套路吗?
然而,紧接着的一个“但是”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惊天逆转。
“但是,通过对‘14班现象’的深入剖析,调查组认为,该模式的实践价值远大于其理论上的争议。具体评估如下:”
“其一,该模式在‘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杨明宇老师的核心理念并非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通过‘项目式学习’、‘尊严式援助’等一系列创新手段,成功地将外部的学业压力转化为了学生‘我要学’、‘我能学’的内在驱动力。这一点,在林天、赵敏、李浩等同学的成长案例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这是对应试教育机械化、模式化弊端的一次有益突破。”
“其二,该模式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做出了宝贵的探索。从辩论赛到社会实践,从帮助身边同学到援建山区小学,‘14班模式’没有将学生禁锢于象牙塔,而是引导他们去关注真实世界,并尝试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真实的问题。这种‘知行合一’的教育实践完美契合了我国新时期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
“其三,针对‘该模式是否为不可复制的个案’这一核心争议,调查组持保留意见。我们注意到,由该班学生自发完成的《社会影响力调查报告》中,收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受杨明宇老师教育理念影响而产生积极改变的案例。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该模式的核心并非依赖于教师的个人天赋或特殊的物质资源,而是其背后那套‘尊重个性、唤醒潜能、塑造人格’的教育思想,具备在更广泛范围内推广和借鉴的可能性。”
看到这里,周振邦深深的震撼。他做了一辈子教育,从未见过一份官方调查报告会引用一份来自学生的“业余报告”作为论据!这本身就是一种表态!
报告的最后,“综上所述,调查组一致认为,江城一中杨明宇老师的‘14班教学改革模式’并非所谓的‘网红鸡汤’或‘旁门左道’,而是一次扎根于教学一线、充满了人文关怀与创新精神的基层教学探索。其在实践中取得的显着成效和引发的广泛社会共鸣,值得我们教育系统的管理者和研究者给予高度重视。”
“我们建议,将‘14班模式’作为省内一项重点教学改革课题,进行长期的、动态的跟踪研究,并鼓励杨明宇老师及其团队继续大胆探索,为我省乃至全国的素质教育改革提供更多鲜活的、有益的经验。”
报告读完了。
周振邦呆呆地坐在椅子上,许久,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这哪里是一份调查报告?
这分明是一份来自省教育厅的“尚方宝剑”!是一份“免死金牌”!更是一份将杨明宇和他的14班直接载入本市乃至本省教育改革史册的表扬书!
周振邦拿起电话,拨通了杨明宇的内线:
“小杨啊……你……你现在来我办公室一趟。不,你别来了,我给你送过去!”
他拿着报告就走向了杨明宇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