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上午,14班的教室里座无虚席,甚至连过道都挤满了站着的同学。理科班的同学和文科班的同学泾渭分明地或坐着或站着,起初还有些许的生分和尴尬。毕竟在名义上,他们分科之后已经不在一个班了。
交流会正式开始,第一个上台的是陈静。
这已经是她第N次站上讲台了,“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很多理科同学觉得历史难,是因为觉得它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碎片。但其实,历史本身就是一条逻辑最严谨的链条……”随着她的娓娓道来,将中国古代史从夏商周到明清用几条关键的主线(如中央集权加强、经济重心南移、民族融合等)串联起来,再将重要的事件和人物点缀在这几条主线上。
台下的理科生们听得如痴如醉。他们发现原来枯燥的历史竟然可以像数学公式一样拥有如此清晰的结构和逻辑。之前那些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在陈静的讲解下瞬间“活”了过来。
当陈静讲解结束时,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好几个理科生甚至当场就站起来提问,问题之专业让陈静都有些惊讶。
接下来轮到林天上场。
他的风格与陈静截然不同。没有ppt,没有讲稿,他只是拿着一根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一道典型的函数应用题。
“这道题,文科班的同学有多少人看到就想放弃的?举手。”
“唰”地一下,文科班那边举起了大半的手臂。
林天嘴角微扬,露出一丝“果然如此”的微笑。“放弃,是因为你们把它当成了一道数学题。现在,我们不把它当数学题,我们把它当成一个‘解谜游戏’。”
他开始讲解,将题目中的每一个条件都比作游戏里的一条线索;将要求的未知数,比作最终要打败的boSS。他用游戏里“从boSS的弱点倒推,需要找哪些道具”的思路引导着文科生们,一步步将复杂的题目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小任务。
“你们看,所谓的‘数形结合’翻译过来就是把文字线索(代数式)变成一张寻宝地图(函数图像)。地图画出来了,宝藏(答案)在哪儿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整个讲解过程,他没有用一个高深的数学术语,全是学生们最熟悉的游戏和生活比喻。当他解完最后一步时,台下的文科生们脸上写满了“我好像也可以”的惊喜表情。
第一届交流会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会议结束后,学生们没有立刻散去,而是自发地形成了新的讨论小组。理科生围着陈静请教历史思考的问题,文科生则拿着数学题追着林天不放。不同班级的学生如此自然地凑在一起交换着笔记,添加着qq好友。
杨明宇站在教室外看着这一切,他知道,这间小小的教室里正在发生一场悄无声息的学习方式革命。他所做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们提高分数,更重要的是在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打破班级之间的隔阂,甚至在打破各自为战的学习模式。
“大14班”,从今天起不再只是一个名字,它变成了一种精神,一种象征着开放、协作、共同进步的精神。
而这是他认为对抗孙伟“精英教育”模式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