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特殊的日记(2 / 2)

日记的中间部分,详细地记录了第一堂课的“滑铁卢”,也记录了他们是如何调整课程,如何与山里的孩子们慢慢熟悉起来的过程。

其中有一段,让杨明宇印象深刻。

“七月二十三日,晴。今天,王昊带着大家去平整操场。那家伙,平时在班里连地都懒得扫,今天却像个工头一样指挥得有模有样,自己也干得满头大汗。休息的时候,一个小男孩递给他一个烤红薯,他接过来,在身上擦了擦就大口地吃了起来。我从没见过他吃东西那么香的样子。那一刻,我觉得他比坐在高级餐厅里谈论着几百万生意的样子,要帅得多。”

杨明宇忍不住笑出了声。看来,王昊的形象在陈静这个细腻的观察者眼中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他继续翻阅,很快就看到了关于兰兰的那几页。

陈静用她那极具共情能力的笔触,详细地描绘了那次家访的每一个细节。从翻越山路的艰辛,到看到兰兰家徒四壁时的震惊,再到兰兰奶奶拿出那些奖状时,她和赵敏内心的巨大震撼。

“……当赵敏为奶奶做初步诊断时,我看到了她从未有过的专注和自信。那一刻,她不是我们班那个有点冷漠的学霸,她是一位真正的医生。她身上好像在发光。”

“……我们募集的钱不多,但当王昊第一个把零花钱掏出来时,我觉得,那是我们14班最‘富有’的一刻。我们拥有的是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

日记的最后,是关于那场篝火晚会和最后的离别。

“……兰兰把那只草编蜻蜓送给我们时,赵敏哭了,我也哭了。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那只蜻蜓的美丽,它那么小,那么轻,却又那么重。它像一个承诺,也像一个坐标。它提醒着我们,在这个世界的另一个角落,有一个小女孩,正把我们当成她的光。”

看到这里,杨明宇的眼眶也有些湿润了。他能感觉到,陈静写的每一个字都浸透了她最真实的情感。

他翻到了日记的最后一页。

那是这本特殊作业的结尾,也是陈静对自己内心的一次深度剖析和未来展望。

“七月二十七日,晴。我们回来了。看着城市里熟悉的车水马龙,我却感到了一丝陌生。一周的时间很短,短得像一场梦。但它又很长,长得足以改变一个人。

回来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去山里之前,我的人生规划问卷上,写的理想职业是‘图书管理员’。因为我觉得,这个职业很安静,我可以一辈子都和自己喜欢的书待在一起,不用和复杂的人打交道。我以为,这就是我想要的幸福。

可是现在,我动摇了。

我忘不了兰兰那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忘不了张校长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也忘不了村民们送别时那一张张质朴真诚的脸。

我忽然觉得,如果我的未来,只是安安静静地待在图书馆里与世隔绝,那将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和遗憾。

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像兰兰一样的故事,需要被看见,被听见。还有那么多像张校长一样的人,需要被记录,被尊敬。

如果,我的文字,能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山里和山外的世界;如果,我的笔,能为那些沉默的人发声……那该是多有意义的一件事。

所以,杨老师,我想修改我的梦想了。

我以前的梦想,是当一个图书管理员,因为可以安静地和书待在一起。

现在,我想当一名记者。

我想用我的笔去记录像兰兰一样的人的故事,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的存在。

我想,这或许才是我这趟旅程找到的真正的‘成人’的意义。”

日记到这里戛然而止。

杨明宇合上笔记本,沉默了许久。

他摘下眼镜,揉了揉有些酸涩的眼睛。他被这本日记深深地打动了。

他知道,这次支教没有白费。

陈静的梦想完成了一次质的升华。她从一个只想“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内向女孩,变成了一个渴望“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的准社会人。她的世界,从书本真正地走向了大地。

“杨老师……”陈静看到老师长时间不说话,有些紧张地搅动着衣角。

杨明宇抬起头脸上露出了一个无比灿烂的笑容。

他将笔记本递还给陈静,郑重地对她说:“陈静,这是我这个暑假收到的最优秀的一份作业。不,它不是作业,它是一颗种子,一颗关于理想和责任的种子。”

他停顿了一下,眼神变得无比认真和鼓励:“好好守护它,我相信,总有一天,它会开出最美的花。如果你真的想当一名记者,那从现在开始,除了课本,你要开始阅读大量不同领域的书籍,要开始关心这个社会正在发生的一切。你的征途会比图书管理员更辛苦,但也更辽阔。”

陈静重重地点了点头,她的眼睛里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

她小心翼翼地接过那本承载着她新梦想的日记。

“谢谢您,老师。”

当陈静带着崭新的梦想脚步轻快地走出办公室时,杨明宇知道,他最重要的“攻略”对象,那个内心世界最丰富也最封闭的女孩,至此完美“毕业”了。

而这次支教,也真正地重塑了许多学生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