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张图片完全显示出来时,王昊的眼睛瞬间瞪大了。
那是一张动图,展示的是一堆小小的、像积木一样的立方体,在电脑程序的控制下,自动地组合、变形,最终变成了一把扳手的形状。
这……这是什么魔法?
他继续往下看,看到了更多让他匪夷所思的东西:能够根据指令改变形状的桌子,能够像液体一样流动的微型机器人,以及3d打印。
网站上,有一段时长仅有十几秒的视频。视频里,一台看起来像微波炉的机器,正通过喷嘴,一层一层地打印出一个塑料材质的茶杯。
王昊的大脑,在看到那个茶杯被完整打印出来,并被人从机器里拿出来的那一刻,彻底傻眼了。
他感觉自己的世界观受到了剧烈冲击。一直以来,他认知里的“制造”,就是模具、冲压、切削、焊接……是他父亲工厂里那些充满了油污和噪音的、庞大而笨重的机器。
可眼前这些东西,完全颠覆了他的认知。它们更像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充满了智慧、灵巧和一种近乎艺术的美感。
他激动得浑身发抖,手忙脚乱地想把这些英文文章看懂。可他那点可怜的词汇量,根本不足以支撑他理解这些充满了专业术语的“天书”。
他想到了一个人——林天。
第二天一早,王昊破天荒地在早自习开始前就堵在了教室门口。当林天打着哈欠、睡眼惺忪地走进来时,他像饿狼扑食一样冲了上去。
“大神,救命!有几篇英文文章,江湖救急,帮我翻译一下!”
在王昊一顿早餐外加一星期游戏点卡的“重金”收买下,林天勉为其难地接受了这份“兼职”。
当林天将那些打印出来的、翻译好的中文稿件交到王昊手上时,他自己都忍不住多看了几眼,好奇地问:“你从哪儿找来这些神神叨叨的东西?什么数字化制造,什么云工厂……跟看玄幻小说似的。”
王昊没有回答,他抢过稿纸,如获至宝般地冲回自己的座位阅读起来。
这一次,没有了语言的障碍。
他看到,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在论文中精准地预言:未来的制造业,将不再是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而是小批量、高度定制化的模式。消费者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向工厂下达个性化的订单。
他看到,德国夫琅和费研究所的报告里大胆地预测: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即金属3d打印)将在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它将彻底改变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高端领域的生产方式,传统的精密铸造技术将面临巨大挑战。
他还看到了那个Id叫“老顽童”的教授,在小众论坛里振聋发聩的呐喊:“我们还在迷信德国人的‘工匠精神’,还在为引进一条过时的生产线沾沾自喜时,美国人已经在思考如何用软件和算法来定义‘工厂’!再不醒悟,我们输掉的,将是整个时代!”
每一篇文章,每一个观点,都像一把锋利的尖刀,毫不留情地刺向他父亲那个即将斥巨资引进的生产线”。
王昊的后背瞬间惊出了一层冷汗。
他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那不是来自考试不及格或者被父亲责骂的恐惧,而是一种眼睁睁看着一艘巨轮,在所有人的欢呼声中,全速驶向一座冰山的无能为力的恐惧。
他终于明白了!
他终于明白杨老师让他做这份报告的真正用意了!
这不是在考验他,更不是在耍他。
这……这是在救他!在救他的父亲!在救他们整个宏远实业!
他知道,自己必须做点什么。
他必须立刻将这个送到那个还沉浸在“技术升级”美梦中的父亲面前。
一场关于企业未来命运的“路线之争”,即将激烈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