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父与子的商业对话(2 / 2)

他猛地抬起头,眼神中掠过惊诧。

引进德国“瓦格纳”精密铸造生产线,是公司目前最核心的商业机密。整个项目还处在和德方进行技术谈判的阶段,除了董事会和几个最高层的核心技术人员,公司内部都无人知晓。

儿子是怎么知道的?

难道是杨老师?他一个中学老师,哪来的消息渠道?

王建国的心里产生了一丝警惕和忌惮。

“你……听谁说的?”他的声音不自觉地压低了。

“我猜的。”王昊昂起头,开始了他的即兴表演,“我在公司听别人聊天,他们总说咱们现在的设备太老了,精度不够,要换就得换德国货。我寻思着,以我爸你的性格,要做就做最好的,那肯定是要搞个大动作啊。”

这个解释半真半假,却也合情合理。王建国脸上的怀疑之色稍减,但依旧没有放松警惕。

王昊知道,必须趁热打铁。他看着父亲,将自己早已打好腹稿的问题抛了出去。这些问题,都源于杨明宇在办公室里那看似随意的“点拨”。

“爸,既然你要上新生产线,那肯定是为了提高效率和精度吧?但是,我听说……现在国外有一种叫‘柔性制造’的技术,还有一种……一种叫什么‘快速原型’的玩意儿,好像比传统的生产线更灵活,成本也更低。我们为什么不考虑这些新技术呢?”

“柔性制造”?“快速原型”?

王建国愣住了。这两个词,他听着有些耳熟,好像在某些行业前沿的资讯里见过,但具体是什么,他一时也说不清楚。他万万没想到,这些连他自己都一知半解的新名词,会从他这个不学无术的儿子嘴里冒出来。

他看着王昊,他发现,自己似乎有些看不懂眼前的儿子了。

“你从哪儿听来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王建国嘴上依旧保持着不屑,但语气已经没有了刚才的强硬。

“网上啊。”王昊耸了耸肩,装作一副很懂的样子,“现在都信息时代了,爸,你的思想得更新换代了。”

“我的思想用不着你来教育!”王建国被儿子说教的语气刺了一下,老脸有些挂不住,哼了一声,“你说的那些东西,都是实验室里的概念货,离真正投入工业生产还早着呢!德国‘瓦格纳’的技术,是经过几十年市场检验的,成熟、可靠!这才是做实业的态度,懂吗?小屁孩!”

尽管嘴上在批驳,但王建国的内心,却不像表面那么平静。王昊提到的那几个新名词,让他的内心产生了波澜。

他开始将儿子的这份“作业”,当成一个需要应对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可笑的玩笑。

父子俩之间展开了这样一场平等的关于商业和未来的对话。

王昊将杨明宇“暗示”他去了解的一些概念——比如“定制化生产”、“去中心化供应链”、“数字化工厂”等等,一股脑地全说了出来。

王建国听得眉头越皱越紧。他一方面觉得儿子说的这些东西,都是些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另一方面,却又隐隐地感觉到,这些看似虚无缥缈的概念背后,似乎隐藏着一种全新的商业逻辑。

这种感觉让他很不舒服,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在熟悉的海域里,忽然感受到了一股陌生的暗流。

这场对话,最终在保姆“晚饭好了”的催促声中不欢而散。王建国依旧认为儿子的想法是天方夜谭,王昊也没能说服父亲。

但有些东西,已经悄然改变了。

饭桌上,王建国一反常态地沉默着,没有像往常一样看财经新闻,也没有接任何工作电话。他只是默默地扒着碗里的饭,眉宇间锁着一丝深思。

而王昊,虽然被父亲批驳得体无完肤,但他的心里,却没有丝毫的沮丧。恰恰相反,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因为,他成功地用自己的“知识”影响到了父亲。

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回到房间,王昊将那张稿纸郑重地贴在了自己的书桌前。他看着上面那个宏大的题目,第一次感觉,自己离那个名为“企业家”的梦想如此之近。

他打开电脑,笨拙地创建了一个名为“宏远实业未来十年”的文件夹。

他不知道,自己这个幼稚的举动,将在不远的未来,掀起一场何等巨大的风暴。

(pS:第一,别说王昊家不是房地产嘛,咋变成实业工厂了。有钱的老板往往涉及道很多产业,这是正常的现象

第二,别说,老王咋不相信杨明宇,换做是我,我也认为杨第一次是瞎猫碰个死耗子蒙对的。我自己公司那么多高材生眼光不如一个小小的教师?老板都是对自己的判断很自信的。

这两处情节设置我认为很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