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身体里,住着一个执教三十载、见惯了无数风浪和人性的灵魂。
他看着眼前这对父母,心中没有愤怒,也没有太多的失望,反而生出的是理解。
他太清楚了,在中国,对绝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清华北大”这四个字,就是一种信仰,一种能让所有理智和情感都为之让路的终极信仰。
他知道,跟他们讲“创造力比分数重要”,跟他们谈“个性发展比保送可贵”,无异于对牛弹琴。
所以,他决定,换一种方式。
他示意激动不已的张桂兰坐下,又扶起了鞠躬的林建军。
他脸上的表情,自始至终都没有太大的变化。
“张大姐,林大哥,你们的心情,我完完全全地理解。”
这句话,像一剂镇定剂,让焦躁不安的夫妻俩都愣住了。
他们预想过杨明宇的各种反应,唯独没想到,是如此平静的“理解”。
“为人父母,望子成龙,天经地义。省实验开出的条件,别说是你们,就是我听了,都觉得动心。”杨明宇的语气里,没有丝毫的责备,只有共情。
他拿起那本宣传册,翻了翻,然后坦然地承认:“没错,省实验,是比我们江城一中更好的学校。他们有我们给不了的硬件资源,有我们请不来的金牌教练。从这个角度看,让林天转学,似乎是一个非常理智的选择。”
听到杨明宇亲口承认这一点,林建军和张桂兰的脸上,都闪过一丝喜悦和释然。
他们觉得,杨老师“通情达理”,事情已经成了一大半。
然而,杨明宇接下来的话,却让他们再次陷入了沉思。
他没有强行挽留,也没有打感情牌,他只是作为一个专业的顾问开始为他们冷静客观地分析这件事背后的风险。
“但是,”他话锋一转,“任何选择,都有它的反面。我们不能只看到硬币的正面,对吧?”
他看着林建军,问道:“林大哥,您是厂里的老师傅,您知道,再精密的机器,把它拆开来,都是由一个个标准化的零件组成的。对吗?”
林建军下意识地点点头。
“省实验,就是这样一台无比精密的、高效的、专门生产‘名校生’的机器。”杨明宇的声音不疾不徐,“它有最标准的流程,最严格的品控。林天进去之后,毫无疑问,会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零件’。他会被打磨,被抛光,被安置在一条通往清华北大的、最高速的流水线上。在这条线上,他不需要有太多的想法,只需要按照图纸,精准地执行每一个指令,就可以了。”
他顿了顿,给夫妻俩消化的时间。
“这听起来很棒,对吗?稳定、高效、成功率极高。”
张桂\"兰听得连连点头,这不就是她梦寐以求的吗?
“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杨明宇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一个零件,如果离开了它所属的那台机器,它还剩下什么?或者说,当这台机器未来被淘汰了,这些被精准打磨出来的零件,还能适应新的机器吗?”
这个问题,有些超出了夫妻俩的理解范畴。
杨明宇笑了笑,换了一种更通俗的说法。
“而在我们14班,我承认,我们给不了他那么高速的流水线。我们这里,更像一个……手工作坊。”
他指了指自己的办公室,指了指窗外那片普通的操场。
“在这里,我不想把林天培养成一个标准化的‘零件’。我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一个懂得如何思考,而不仅仅是分数高的人;一个懂得如何与不同的人合作,而不仅仅是竞争的人;一个懂得如何从无到有地去创造一个东西,而不仅仅是完成一个任务的人。”
“在省实验,他可能会学会全世界最顶尖的解题技巧。而在14班,我希望他能保留那份,想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游戏世界’的激情和梦想。”
杨明宇看着他们,目光真诚而坦然。
“所以,林大哥,张大姐。这两种选择,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好与坏。只有……是否适合林天。”
“一个是稳定安逸的康庄大道,通往一个确定的、光明的未来。”
“一个是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探索之路,通往一个不确定、但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你们希望自己的儿子,走哪一条路?”
说完这番话,杨明宇端起茶杯,轻轻地喝了一口,不再言语。
他把所有的问题,都抛了回去。
办公室里,再次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林建军和张桂兰,呆呆地坐在椅子上。他们无往不利“情感攻势”,在杨明宇的理性分析面前,没有起到太多作用。
他们开始真正地思考:自己为儿子选择的,到底是他的人生,还是自己心中的“面子”和“执念”?
许久之后,杨明宇看着依然纠结的夫妻俩,给出了自己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建议。
“这件事,我完全尊重你们的决定。我只有一个小小的请求。”
他站起身,目光穿过办公室的玻璃窗,望向远处正在夕阳下奔跑的学生们,平静地说道:
“让林天,他自己来告诉我他最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