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对手的战书(1 / 2)

杨明宇那句是奇迹的评价像一枚定心神针,彻底驱散了14班主创团队心中的最后一丝不确定。他们知道,经过了近一个月的“魔鬼训练”,他们手中公开课的作品,终于被锻造成型,锋芒初露。

然而,杨明宇并没有给他们太多沉浸在喜悦中的时间。

“奇迹,是用来创造的,不是用来回味的。”他收起了笑容,表情再次变得严肃,“第二次彩排的成功,只证明了我们的剧本是合格的。但要想在真正的赛场上,面对五百名观众和最挑剔的评委,依旧能完美地呈现,我们还差最后一步——千锤百炼。”

他宣布了最后一周的冲刺计划:每天下午雷打不动进行一次完整的彩排。每一次彩排都要邀请不同的“观众”——从班里的其他同学,到学校里其他科目的老师,甚至他还打算请来那位曾经给他们泼冷水的钱佩玲老师进行最终的验收。

“我们的目标,”杨明宇的声音铿锵有力,“是要把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细节,都练成你们的肌肉记忆,刻进你们的骨子里。要做到无论台下坐的是谁,无论现场发生什么突发状况,你们都能分毫不差地运行下去!”

最后的冲刺阶段,杨明宇彻底化身为了一个“细节狂魔”。

他会因为林天在演示程序时,鼠标指针一次多余的晃动,而要求他重来一遍;他会因为张伟在表演时,一个眼神不够到位,而让他对着镜子反复练习;他甚至会亲自去调整追光灯的亮度,确保灯光打在陈静小组那张坐标图上的角度,能让最后一排的观众都看得清清楚楚。

学生们也在这股近乎偏执的专业精神感染下,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王昊为了让自己的市场分析报告听起来更具说服力,真的跑去请教了他父亲公司的企划总监;赵敏为了一个典故的出处,和刘月在图书馆的故纸堆里查了整整一个晚上;马飞的剧本,前前后后修改了十几稿,每一个字都经过了反复推敲。

他们正在进行着一场从业余爱好者到准专业人士的蜕变。那份最初的好奇与热情,正在沉淀为一种对作品、对团队、对荣誉负责的工匠精神。

就在14班进行着封闭式冲刺训练的同时,关于他们“惊世骇俗”的语文课的消息也通过各种渠道在青年教师圈里不胫而走。

大部分人的反应是不信、不屑,认为这不过是一中为了博眼球而搞出的噱头。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搞那么多花里胡哨的东西,哗众取宠!”

“让体育生讲边塞诗?让电脑小子做数据分析?简直是胡闹!”

“等着瞧吧,这种课在真正的专家评委面前,肯定是不堪一击。”

这些流言蜚语自然也传到了本次大赛另一位夺冠热门——实验中学王牌语文教师王坤的耳朵里。

王坤,年仅三十,却已是省内小有名气的教学新星。他教学风格严谨,基本功扎实,尤其擅长文本细读和应试技巧分析,深受学生爱戴和专家认可。对于杨明宇这种“野路子”,他从心底里是轻视的。

在市教育局组织的最后一次赛前通气会上,王坤和杨明宇,这两位被视为本届大赛的最看好的选手,第一次正面相遇了。

会议休息期间,王坤端着茶杯主动走到了杨明宇的面前。他脸上带着礼貌的微笑。

“杨老师,久仰大名。”王坤开口道,“听说,你准备了一堂非常‘颠覆性’的公开课?”他特意在“颠覆性”三个字上,加了意味深长的重音。

“王老师过奖了,只是一些不成熟的尝试。”杨明宇谦虚地回应。

“尝试是好事,年轻人嘛有冲劲。”王坤呷了一口茶,眼神里却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傲慢,“不过,杨老师,公开课毕竟姓‘课’。评委们想看的终究还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深度和对考点的把握能力。形式上的创新锦上添花可以,但如果本末倒置恐怕会得不偿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