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文学渲染!是意境!”马飞急了,他觉得自己的心血被一个“莽夫”无情地践踏了。
“我不管什么染不染的,这话说出来没劲!”张伟把稿子拍在桌上,“我要的是‘干’!是‘砰’!是‘杀’!是那种一听就让人想冲上去干架的感觉!你这个软绵绵的,像娘们唧唧的言情小说!”
“你……你这是侮辱文学!”
“你这是脱离群众!”
“编剧”和“主演”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两人差点就从“文斗”升级成“武斗”。
就在这时,一直默默在旁边采访的“广厦仁心”组组员张玲玲,忽然插了一句嘴。
“那个,张伟同学,马飞同学,你们别吵。”她笑嘻嘻地说,“我刚才采访了好多同学,问他们最喜欢的边塞诗是什么。你们猜除了那些喊打喊杀的,还有一句诗被提到的次数特别多。”
“哪句?”两人异口同声地问。
张玲-玲清了清嗓子,用一种很轻柔的语气念道:“‘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句诗,像一阵微风,瞬间吹散了“沙场兵魂”组里那股浓烈的火药味。张伟和马飞都愣住了。他们光想着战争的豪情与残酷,却忽略了战争背后那最深沉的悲悯与思念。
赵敏也走了过来,她看了看马飞的稿子,又听了听张伟的诉求,冷静地给出了建议:“或许,你们可以不用二选一。马飞的文笔可以用来描写战争的背景和士兵的思乡之情营造氛围。而张伟你就用你最直接最有力的话,喊出冲锋陷阵时的口号和决心。一张一弛,一文一武,有血有肉,有铁汉也有柔情,这才是完整的战士。”
赵敏的话如同打通了任督二脉,让两个争执不下的男生都恍然大悟。
“对啊!我可以先用马飞的词把气氛烘托起来,然后我再用我自己的话把情绪喊出来!”张伟兴奋地比划着。
马飞也佩服地点点头:“没错,有悲伤的铺垫,豪情才更显珍贵!赵敏,谢了!”
一场关于“风格”的冲突,在“仁心”的调和下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张伟第一次意识到原来那些看似“软绵绵”的诗句里也蕴含着巨大的力量。
就这样,在磕磕绊绊、吵吵闹闹之中,四个原本边界分明的小组,开始自然而然地发生着各种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技术宅开始思考如何让自己的作品更具“人情味”;体育生开始理解文字背后的“意境”;文静的女生们,也开始为热血的剧本贡献自己的智慧。
杨明宇看着这一切嘴角的笑意更深了。他知道,这堂公开课最重要的目的并非是那个最终的奖杯,而是在这个过程中让这群原本散落在各个角落的孩子学会如何跨越彼此的边界,去倾听、去理解、去协作,最终凝聚成一个真正强大而多元的“团队”。
这个团队的雏形,正在这间小小的阶梯教室里,悄然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