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经过数日的整顿,虽远未恢复往昔繁华,但街市已初步清理,商铺试探性地开张,粥棚前排队领食的百姓脸上也少了些菜色,多了些生气。西府大军驻扎于城内城外,军纪严明,与民秋毫无犯,逐渐赢得了这座饱经创伤的古都一丝脆弱的信任。
这一日,都督府衙署(暂设于原洛阳官署)前广场,旌旗招展,甲士肃立。桓温将在此大会诸将,论功行赏,以彰北伐首战之功,激励军心。
桓温高踞上首,文武分列两侧。郗超、陆昶等参军文吏立于文官序列前列,而邓遐、周楚等一众骁将则顶盔贯甲,肃立武官班中,人人脸上都带着胜利后的振奋与对封赏的期待。
桓温目光扫过麾下这些浴血奋战的将士,脸上难得地露出畅快的笑容。他首先拿起一份厚厚的功劳簿,声音洪亮地开始宣读:
“先锋邓遐,勇冠三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连破贼营,更于洛阳城下阵斩逆酋姚襄,居功至伟!擢升为建武将军,赏金千两,锦缎五百匹,增邑八百户!”
邓遐大步出列,单膝跪地,声如洪钟:“末将谢大司马厚赏!愿为大司马效死!”声震屋瓦,豪气干云。众将皆投以钦佩的目光,此赏无人不服。
桓温继续宣读,周楚奇袭黑风峪、率先登城打开突破口,功绩卓着,擢升为厉锋将军,厚赏。其余各级将领,依战功大小,或升迁,或赏赐金银布帛,皆有封赏。广场上谢恩之声此起彼伏,气氛热烈。
最后,桓温的目光落在了文官序列中的陆昶身上。
“行参军、领中兵校尉,陆昶!”
“末将在!”陆昶出列,躬身行礼。他依旧是一身戎装,但因未及冠,发束玉簪,在一群或虬髯或威猛的将领中,显得格外年轻,甚至有些文弱。然而,无人敢因外貌而小觑他。
桓温看着他,眼中赞赏之色毫不掩饰:“陆昶虽年少,然自入府以来,屡献奇策。此次北伐,于军前参赞,所献分割围困、攻心疲敌、奇袭破城之策,皆切中要害,乃克复洛阳之关键!于战后,总揽后勤调度、清点府库、安置降卒、赈济百姓诸事,皆处置得宜,条理分明,使大军无后顾之忧,使洛阳迅速安堵!功在谋略,功在协调,功在抚民!综其功绩,擢升为**西府主簿,仍领中兵校尉,参赞军事如故**!赏金五百两,帛三百匹!”
“西府主簿”!此职虽品级未必极高,但却是桓温幕府中极其核心的职位,掌机要文书,参与机密,地位超然,远非寻常参军可比。桓温以此职相授,无疑是将陆昶真正视为了心腹智囊,其信任与倚重,可见一斑。
众将闻言,虽略感惊讶,但细想陆昶在此战前后展现出的惊人能力与贡献,却也觉得实至名归。许多原本或许因其年龄和升迁过快而心存疑虑者,此刻也大多心服口服。陆昶在西府军中的声望,至此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末将,谢大司马栽培!定当竭尽所能,以报知遇之恩!”陆昶深深一揖,语气沉稳,不见丝毫骄矜。这份沉稳,更让桓温与郗超暗自点头。
封赏已毕,全军欢腾。然而,这份喜悦并未持续太久。
次日,一队风尘仆仆的天使(天子使者),携带着建康朝廷的诏书,抵达了洛阳。
迎接仪式依礼进行。桓温率众将吏跪接诏书。天使展开黄绢,朗声宣读。诏书开头,照例是对桓温及西府将士“克复旧都、劳苦功高”的褒奖之词,语句华丽,却透着一股公式化的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