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东晋风华 > 第64章 檄文砺剑

第64章 檄文砺剑(1 / 2)

朱序率领的死士营如同投入沸油的冰块,消失在江北的迷雾与烽烟中,再无明确消息传回。西府之内,那种引而不发的紧张气氛愈发浓重。各项战备工作以惊人的效率推进,但主力何时北进,依旧是悬而未决的最高机密。

这日,陆昶被单独召入郗超签押房。

房内并非只有郗超一人,还有两位负责文书起草的老练参军,此刻却都是眉头紧锁,面带难色。案上摊着几张写满字迹又被涂改得乱七八糟的纸笺。

“陆参军,”郗超省去了所有寒暄,直接指向案上文稿,“讨姚檄文已发,然其势不足。大司马之意,需再拟一文,不独为传檄天下,更要直斥姚襄其人其行,揭其肺腑,毁其声誉,令江北士庶知其非可依附之主,乱其军心民心。此文需犀利如刀,鞭辟入里。他们二人所拟,皆失之绵软或空泛。”

那两位参军面露惭色,却也无法反驳。

郗超目光转向陆昶,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审视:“你素来心思缜密,析事入微。此文,由你来拟。”

陆昶心中一震。撰写檄文,尤其是这种旨在攻心、定性的重要文告,非但需要文采,更需对时局、对敌人有极其深刻的理解和精准的把握。这绝非寻常文书工作可比。

“属下遵命。”他没有任何推辞,沉声应下。他知道,这又是一次考验,一次将他推向更核心领域的机会。

他并未立刻动笔,而是先请那两位参军将其所拟草稿及被驳回的原因细细说明,又向郗超请教了桓温对此文的具体要求与期望达到的效果。随后,他申请调阅所有关于姚襄及其父姚弋仲的档案记录,尤其是朝廷以往与姚氏部族来往的文书、诏令。

他埋首卷宗之中,目光锐利如鹰,捕捉着每一个细节。姚弋仲,作为羌人豪酋,虽也曾摇摆,但在东晋最艰难的时刻,确曾接受朝廷封号,一度表示臣服,甚至其临终遗命皆以晋臣自居,嘱诸子归顺晋室。而姚襄,早年亦曾流亡江东,受朝廷厚待,授官赐爵……

一个清晰的脉络在他脑中逐渐成形:忠义与背叛的强烈对比。

他闭目沉思,手指无意识地在案上划动。并非简单罗列罪状,而是要构建一个逻辑严密的指控,将姚襄钉死在“不忠不孝、无信无义”的耻辱柱上,从根本上否定其行为的合法性。

良久,他猛地睁开眼,眸中精光湛然。他铺开一张上好的宣纸,镇纸压平,深吸一口气,提笔蘸饱了浓墨,落笔写下标题:

**《为桓大司马讨羌贼姚襄檄》**

笔走龙蛇,力透纸背!

开篇先言华夏正统,晋室承天命而王天下,四海宾服。继而笔锋一转,直指姚襄:

“羌酋姚襄者,本乃荒外遗种,幸蒙国恩。其父弋仲,昔逢国难,惶惶如丧家之犬,是先帝仁德,念其微功,授以官爵,赐其土地,使统部众,恩遇不可谓不厚!弋仲临终,犹知犬马之义,执诸子手,泣血嘱曰:‘吾受晋室大恩,汝等当竭诚以报,万死不辞!’其言铮铮,犹在耳畔!”

写至此处,陆昶笔下仿佛带着一股怒气,墨迹愈发凌厉:

“然襄此獠,枉为人子,更负国恩!父尸未寒,誓言在耳,竟敢狼子野心,悖逆狂吠!初则阳奉阴违,拥兵自重;继而窥伺神器,僭越称制!今更悍然兴兵,窃据洛阳,荼毒中原,掠我州郡,戮我黎民!其行径之卑劣,实乃旷古未闻之巨奸大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