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都是真的?”
丞相府,听完莫方延的讲述,公孙泰和整个人都被震惊住了。
“确定这些都是付岩所说?”
“而不是乌有谦在背后指点的?”
“确定。”
莫方延肯定的点头。
“乌大人自己都被惊住了,称付掌柜为一声先生。”
大乾王朝的六部尚书都是文官。
是从科举之路杀出来的学霸。
在自家领域内,他们谁也不服谁。
能称一声先生,足见乌有谦对付岩的尊敬。
那是把他视为师长的存在啊。
如此看来,不管是以工代赈,还是把凤髓粉分给这些富商去售卖,都是付岩的主意。
他不是自己从桥洞那边捡回来的泼皮吗?
怎么像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隐世高人呢?
莫非捡了个大学士?
公孙泰和自己都有些迟疑了。
“丞相大人,小的已经在协议上签字了,你不会怪小的吧?”
莫方延略显不安道。
“无妨。”
公孙泰和摆摆手,“以工代赈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何况花的都是你们自己的银子,本相岂会怪你。”
“而且因为你及时告知,能让本相有很多操作的余地。”
“有功,当赏。”
“本相记得你们莫家今年有一位新科进士吧?”
“对,对,是小侄莫景亭。”
莫方延急忙附和。
“云州治下的南川郡缺一个郡守,让他过去如何?”
公孙泰和说。
“多谢丞相大人。”
莫方延激动的跪拜致谢。
“行了,下去吧。”
公孙泰和摆摆手,把莫方延打发走。
然后便回到书房,取出文房四宝开始斟酌奏章。
不错,他也要上奏。
甚至还要赶在户部尚书乌有谦之前上奏。
如此,以工代赈这条利国利民的计策就会是他公孙泰和提出来的,功劳也自然会落在他身上。
可恨的付岩。
有这么好的计策,为何不提前跟本相透露。
竟惹的本相熬夜整理奏章。
混账东西,回头得好好敲打敲打他。
诸如此类的事情,几乎发生在所有能参加早朝的官员家中。
他们震惊之余,不得不挑灯夜战。
都希望沾点这条计策的光。
说不定就能凭借这一条计策便名垂千古了。
……
第二日,早朝。
陛下苏执端坐在龙椅上,身后立着一道屏风,屏风背后是太后娘娘萧盛澜。
穿着各色各样的衣服,代表着他们的官职。
丞相唯有百官之首,又是监国大臣,上朝之时,他有入座的特权,就在百官的前面。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苏执象征性的说了一句。
“陛下,臣有事要奏。”
随着苏执的话音落下,台下竟一时间站出来六七个人。
为首的赫然便是丞相公孙泰和。
然后是工部尚书李善才,户部尚书乌有谦等等。
萧盛澜愣住了。
什么情况?
大乾王朝的百官何时这般积极过?
毕竟陛下年幼,无法处理朝政。
奏折往往都是层层筛选,能放到朝会上少之又少。
“丞相大人,你先说吧。”
萧盛澜只能按照官职大小,让公孙泰和先开口。
“启禀陛下,臣最近听闻一条利国利民的政策,叫以工代赈……”
公孙泰和悠悠道。
心中甚是得意。
他抢先了。
后事记载中,绝对是浓重的一笔。
然而话音刚落,工部尚书李善才就提出了异议。
“启禀陛下,以工代赈这条计策并非丞相所想,而是由旁人提出的。”
“哦?”
萧盛澜愣了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