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内,气氛热烈得如同一个技术研讨会。李默抛出的两个重磅问题,瞬间点燃了在场所有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头脑风暴。他们忘记了身份的差异,围绕着白板(一块临时找来的大铁板涂上墨汁)和粗糙的草稿纸,激烈地争论、计算、勾勒草图。
李默静静地坐在一旁,没有打扰。他看着这些在各自领域堪称顶尖的头脑,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高速运转,心中那份沉重的压力似乎也减轻了些许。他不需要懂所有的技术细节,他只需要知道方向,并将资源倾斜到正确的方向上。
讨论持续了数个小时,期间不断有新的想法迸发,也不断有旧的方案因现实条件限制被否决。最终,声音渐渐平息,众人脸上带着疲惫,但眼神却异常明亮。沈老、小雅、孙思玲、林倩以及几位理工团队的负责人相互交换了眼神,最后由沈老作为代表,拿着一份写满密密麻麻字迹和符号的初步方案,走到了李默面前。
“领导,”沈老的嗓音有些沙哑,却透着兴奋,“我们商讨出了一个初步的、理论上可行的‘百日计划’。”
“百日计划?”李默精神一振。
“是的,一百天。但这有一个绝对的前提——”沈老强调道,“我们必须极度依赖旧时代遗留的工业‘残骸’。完全从零开始,别说一百天,一百年我们都未必能造出一架能飞的直升机或一条子弹生产线。”
他指着方案上的要点开始解释:
“关于直升机生产线:”
“我们的思路是‘修复、改造、整合’,而非‘创造’。”
1.机体与结构:我们可以搜集现有直升机残骸,以及汽车、工业设备上的合格金属构件。利用驻地内修复的小型熔炼炉(这需要从废弃工厂搜集相关部件优先修复)进行回炉,重新塑形、锻造出我们需要的框架、蒙皮等非核心承力部件。这需要大量的原材料搜集和能源供应。”
2.核心——发动机:这是最大的瓶颈。我们一致认为,短期内自行制造高性能航空发动机是天方夜谭。所以,策略是‘以修代造,以搜补缺’。全力搜集所有能找到的航空发动机,哪怕是报废的!我们的目标是,利用精密加工设备(同样需要搜集和修复),将多台同型号的报废发动机拆解,筛选出还能用的零部件,像拼图一样,‘攒’出几台能稳定工作的发动机。5号的精密扫描和操作能力在这里至关重要。同时,对现有三架直升机的发动机进行最严格的保养和监控。”
3.航电与控制系统:同样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从残骸中搜集还能工作的仪表、线路和控制器,进行整合简化。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功能以满足基本飞行为主。”
“总结来说,这条‘生产线’,更像是一个高级别的‘深度维修和组装车间’。目标是争取在一百天内,具备利用残骸‘攒’出第一架验证机的能力,并建立起关键部件的检测和维修标准。”
李默一边听一边快速思考,这个方案虽然听起来充满了妥协和将就,但无疑是目前最务实、最具操作性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