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9章(1 / 2)

他的意见十分中肯。

奉机的出发点没有错,想要参与国际竞争,走出去是必经之路。

但他指出,要想在国家层面上突破《瓦森纳协定》的封锁,不能只靠官方层面的硬碰硬谈判。

那效率太低,而且很容易被对方用规则卡住。

应该拿出当年谈判加入WTO的精神来。

对相关的议员、官员、行业协会进行不懈的、专业的游说。

要学会利用西方的规则,在他们的舆论场上发声,争取广泛的同情。

而不是关起门来,自己跟自己讲大道理。

为此,应该允许企业投入一笔“公关费用”。

只要这笔投入,能让最终的采购报价降低,或者能买到原本买不到的技术和设备,那这笔钱就花得值。

这个思路,在当时以官方为主导的对外谈判体系中,具有相当的突破性。

很多规则,与现有的财务制度、外事纪律都是相悖的。

相比之下,私营企业就没有这么多条条框框。

这也是前世为什么很多民营企业能乘着全球化的东风,迅速在国际舞台上崛起的原因之一。

刘清明知道自己人微言轻,不足以改变整个大势。

他只能用这种方式,在自己负责的领域里,播下一颗种子。

希望他们能更灵活一点,至少,能为国家省点钱。

这份材料,他还特意拔高了站位,将其纳入了“东北振兴发展战略”的宏大框架之中。

如果要反对,就必须拿出足够充分的理由来。

刘清明估计,司里不会有人想去捅这个马蜂窝。

报告通过,问题不大。

真正让他寝食难安的,是那份关于光刻机的材料。

该怎么写?

说动清江省的黄文儒和鸿飞公司的于惠娴,只是第一步。

关键在于,要如何用详实的数据和严谨的逻辑,去说服国院信息化领导小组里那些真正的顶级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