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糕饼铺大门敞开,可并不是重新开业,而是要择选掌灶师傅。
牙行推荐来的三位师傅,说起来都有些来头。
有一位是南货店出身的师傅,前年跟着漕船从江南进京,会做苏州点心。
还有个直隶人,家里世代开糕点铺子,不曾接家里买卖,反而进京闯荡。
更有一位神道,在京师最有名的大酒楼翠华楼做过白案,手艺在京城闻名。
这三位论手艺是各有千秋,说起话来头头是道,本事都不小。
除了牙行荐来的三位,还有一位白案厨娘,是梨月干娘柳家的推荐来的。
柳家的做点心手艺是从小在宁国府学的,不过那位师傅老嬷嬷早去世了。
那老嬷嬷原本也在宁国府大厨房当差,年迈出府后教了不少外头徒弟。
这位厨娘论起来是柳家的师姐,因家里儿女多花销大入不敷出,只得也出来寻个差事补贴家用。
这件事原本梨月不想兜揽,还打算私下劝柳家的别答应人家。
毕竟糕饼铺子是覃乐瑶的,一直是采初和小方先生掌管,她过来帮忙打理,也是这一阵帮采初的忙而已。
铺子里头招人这种大事,当然要以采初他们为主,梨月不好推荐自己人。
柳家的荐来的这位厨娘,虽然梨月是头次听干娘说,但终归还是有嫌疑。
这也就是采初直率有什么说什么,若赶上那心眼细致的,少不得要多心。
好在这事儿是柳家的自己跑来,当着采初的面说的,采初抢先一口答应。
倒不是为了别的,而是她们已经说好,可不是荐来的人都录用。
这些来求事的人都一视同仁,相互显一下手艺,谁的手艺好便留谁。
若敢当着面比试显能耐,还能一举夺魁的,自然就得了这份差。
凡是技不如人比不过的,不管荐头的情面有多大,一概不管用。
说起来这办法还是梨月想出来的,采初一听就觉得是好主意。
当初梨月从凤澜院的粗使丫鬟进大厨房,就经过了一番考较。
后来从锦鑫堂厨房,进燕宜轩小厨房掌灶,更是一场正经的比试。
因此她是一心觉得,有没有本事真的要试出来,只凭人云亦云不当事。
采初当然也是这般想的,而且她还琢磨出“公开比试”这个主意来。
既然要比试手艺显本事,就不要憋在后厨里,只给他们几个人看。
不如把铺面大门敞开,邀请左邻右舍还有买家客人一起评判。
这样不但能选个好厨师,更能造大声势,省得这买卖一直冷冷清清。
采初有这个心思,当然希望来参加比试的人越多越好,人越多越热闹。
今日牙行推荐的三位白案师傅与柳家的推荐的厨娘,都早早到了。
铺面门口的空地已经打扫出来,一溜安放了四张大方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