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慌乱(1 / 2)

本朝地方的户籍,分为永久与临录两种。

世代记档的户册称作黄册,存留在官府的书册库房里。

从县衙到府衙乃至于朝廷户部,汇总着各地全国的常居记录。

朝廷律法规定,户籍黄册十年才汇总梳理一次,自然就有许多缺漏。

各地搬迁流动的人,便不在本地的户籍黄册里。

如蒋娘子与蒋六儿这样,从北关搬迁到京师才几年,黄册户籍并未记录。

她们只是住地的里正处登记名姓地址,拿到一张临时的户籍凭引。

下次朝廷更新黄册时,将户籍凭引递交到府衙,就可入黄册成为常住户。

这种入籍的方法是律法规定的,并非是冒籍。

蒋娘子在原籍虽是军户,但她丈夫已经死了。

如今在京师里做买卖,只能算是寄籍不能算是冒籍。

蒋六儿见她娘不中用,忙把带的户籍凭引拿出来,壮着胆子递了上去。

那位百户铛头斜眼一瞥,打量蒋家母女几眼。

“北关的军户?来京几年了?原籍还有亲戚吗?里正,她们说的属实?”

“正是如此,她们并不曾说谎。”

“签名画押!”

蒋娘子拿着笔直哆嗦,勉强才写了个“蒋”字。

蒋六儿扒着桌子纠结半天,才咕哝一句:“我不会写字。”

“不会写就滚!”

蒋家母女如蒙大赦,丢下笔灰溜溜的躲开。

梨月这才走上前去,把自己的名帖递上去。

那位百户眯着眼睛看了,更加的横眉立目起来。

“苏梨月?帖子上写的是女户,可你既没有临时凭引,黄册上也没有你,你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嗯?里正!你这条街上,怎有这许多乱七八糟的人?天子脚下首善之区,若混进些亡命徒,叫谁担待?难不成让本官担待?”

她就不算良民,能证明她的只有国公府的身契,哪里来的户籍?

豪门家仆在外购置房产田地,都是用名帖当凭据。

小地方的官差不懂得就算了,京师地方勋贵豪族聚集,怎么会不懂这个。

梨月觉得这位百户铛头,大概是想借着这事敲一笔钱。

在市井之中开铺子做生意,讲究的是以和为贵,贿赂官差小吏是常见的。

只要他别狮子大开口,梨月就有准备,不打算抬出覃家或国公府压人。

今天是双柳小筑开业的日子,出门时带了不少散碎银子。

摸了摸腰间的荷包,大概能有个八九两,东拼西凑能到十两。

“铛头大人,苏姑娘是替她家主人看房子的,平时不住在这条街。而且这个姑娘年纪还小,看着模样也不似坏人。”

老里正佝偻着腰,捋着白胡子替她说话。

“今天小店开业,请大人能通融……”

“住口!签字画押!”

梨月刚要把装银子的荷包拿出来,百户铛头早就不耐烦了。

墨笔唰的甩到跟前,就命她在白纸上写名字。

他们竟然不要钱?这可真是意外之喜!

梨月一叠声的答应,抓起笔来就去写名字。

纸上已密密麻麻写了许多字,她尽量把“苏梨月”三个字写的秀气点儿。

对面只瞥了一眼,字迹像是稻草堆成的,挥手就叫了下一家。

下家是街口的胡饼铺,一对中年夫妻,带着五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