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编织
老街尽头有一家不起眼的店铺,门楣上挂着一块褪色的木牌——“时光织造”。推门而入,空气中飘着棉线和尘埃混合的味道。七十岁的陈素心就坐在店铺最深处,她的手指依然灵活地在老式织布机间穿梭。
“吱呀—哐当—”这声音陪伴了她五十五年。
这天下午,风铃响起,一位中年女子迟疑地走进来。她抚摸着架上的布匹,眼中泛起惊讶:“这些纹理...我从未见过这样的布料。”
素心微微一笑,手上的动作不停:“每一种纹路都是一个故事。”
女子名叫林悦,是位服装设计师。她被一匹淡紫色带有微妙凹凸纹理的布料吸引,手指触碰的瞬间,竟感到一种莫名的安宁。
“这是‘记忆之布’,”素心轻声解释,“织它的时候,我想着母亲院子里的紫藤花。”
林悦接连发现了更多神奇的布料:摸着会微微发热的“暖阳布”,带着清凉触感的“溪流纱”,还有仿佛能吸走忧愁的“慰藉绸”。
“您有这样的才华,为什么不愿让更多人看到您的作品?”林悦忍不住问。
素心摇摇头:“我的织布机离不开这里。”
林悦第三次来访时,带来了一个年轻人。他安静地坐在角落,眼神黯淡。
“这是我侄子小航,他...”林悦低声道,“半年前车祸后,他就很少与人交流。”
素心打量着年轻人,然后起身从柜子深处取出一匹深蓝色的布料。“试试这个,”她将布轻轻披在男孩肩上,“它叫‘深海之声’。”
几分钟后,男孩的肩膀微微放松,紧绷的脸上出现了细微的波动。
“我想与您合作,”林悦恳切地说,“把您的布料做成衣服,让更多人感受到这种温暖。”
素心依然拒绝,但允许林悦每周来访,学习编织的基本技巧。
“编织不只是技术,”素心教导道,“每一根线都要注入你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