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善后处置(1 / 2)

【洛阳,紫微宫,暖阁】

窗外,冬日的阳光透过薄云,洒在殿宇覆盖着残雪的琉璃瓦上,反射出清冷而耀眼的光芒。

宫苑内,松柏苍翠依旧,与皋皋白雪勾勒出一幅静谧而庄重的画卷。

杨勇轻轻呷了一口内侍奉上的温度恰到好处的参茶。

等他回过神来之时,兵部尚书李靖、尚书左仆射房玄龄、门下侍中魏征、中书令王珪,这四位文武核心重臣已然肃立阶下。

“臣等参见陛下!”四人行礼道。

杨勇放下茶盏,声音平稳地说道:“好了,几位大人都别站着了,坐吧。”

“谢陛下。”四人闻言,拱手后就座。

待几人坐定,杨勇看着李靖,朗声道:“药师,江淮之战,你居功至伟。然战报终究是纸上文字,许多细节难以尽述。你且与朕和三位大人详细说说,此战之中,我军暴露了哪些问题?新式火器在实战中,尤其是渡江、攻城之时,效用究竟如何?还有,那些新附之地,如今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

李靖闻言,微微躬身。

他虽历经大战,面容略显清癯,但眼神依旧锐利如鹰。

他略一沉吟,便条理清晰地开始陈述,声音沉稳有力:

“陛下明鉴,三位大人。此战能胜,确赖陛下天威,将士用命,火器之利亦功不可没。然细究之下,问题亦有不少。”

他首先指向军事层面:“其一,火器虽利,然消耗巨大。尤其是渡江作战及后续攻城,为压制敌军、掩护登陆,火炮及火枪弹药消耗远超预期。我军后勤补给线自山东延伸至江淮,虽竭力维持,然路途遥远,转运艰难,时有捉襟见肘之感。若非江淮速定,久战之下,恐生变故。”

杨勇微微颔首,手指无意识地在榻沿轻轻敲击,这正是他此前与虞世南讨论过,并决心以轨道来解决的核心难题之一。

李靖继续道:“其二,火器于特定地形下,亦有局限。例如巷战之中,火枪射界易受阻碍,难以发挥齐射威力;水战之时,船体摇晃,精准度大打折扣,且重型火炮上船困难,易影响船只稳定与机动。此次攻克建康,若非敌军士气已溃,于巷战中必付出更大代价。”

“其三,新附兵马整编,非一日之功。杜伏威、汪华等部,虽已交出兵权,然其麾下将士数量庞大,籍贯复杂,思想各异。如何妥善安置,汰弱留强,使其真正融入我军,而非成为不稳定之源,需慎之又慎。目前仅能维持表面安稳,深层隐患犹存。”

接着,他话锋转向民政:“其四,亦是臣以为眼下最急迫者——江淮民生凋敝,远超战前预估。江淮割据势力,如李子通等辈荼毒已久,百姓流离,田地荒芜,水利失修,百业萧条。许多州县府库空空如也,甚至需要我军拨粮赈济,方能维持基本秩序。若不尽快恢复生产,安抚流民,恐生民变,亦将严重拖累朝廷赋税。”

最后,他提到了战略态势:“其五,江淮虽平,然南方未附势力,如江陵萧梁、岭南冯盎、林士弘等,此刻必然心惊胆战,各有盘算。据李密、罗艺报来的零星消息,萧铣已加紧布防,各地使者暗中往来频繁。是战是和,是抚是剿,朝廷需有明确方略,并尽快示之以威,晓之以利,避免其串联勾结,增加日后平定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