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耐心解释:“此‘报’,非官府邸报,而是面向士农工商各色人等的印刷物。其上可刊载朝廷政令法规、陛下圣谕、官员任免、各地要闻、乃至有益民生之新知、驳斥谣言之正论。可定期刊发,如旬报、月报,通过驿道发往各州郡县,乃至市井乡里,由专人宣读或售卖。”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见他们渐渐露出思索神色,继续道:“譬如此次南阳之战,朱粲之滔天罪恶、我军之神武仁德、战后重建之举措,皆可详载其上,使天下人皆知朝廷为何而战,深知王师乃仁义之师。日后,若再有如李唐散布流言,或地方豪强欺瞒百姓之事,我朝廷亦有喉舌,可即刻发声,以正视听,不致陷于被动。”
殿内一时寂静,只闻烛火噼啪之声。
众臣都在消化这个前所未有的构想。
李靖沉吟片刻,率先表示支持:“陛下深谋远虑!军中亦有体会,士气高低,与为何而战、知之深浅息息相关。若有一物,能使将士明悉朝廷方略、天下大势,知其作战之光荣意义,必能更添勇力。此报若成,于军中亦可发行。”
尉迟恭挠了挠头,他虽然对文绉绉的东西不太感冒,但也粗声道:“俺觉得挺好!让天下人都知道咱是去打该打之人,是去拯救百姓,不是去欺压百姓的!看谁还敢在背后嚼舌根!”
程咬金也嚷嚷道:“就是!省得咱在前面打生打死,后面还有些不开眼的酸儒说咱穷兵黩武!”
文臣们考虑得则更深远。
王珪道:“此策大善!不仅可宣威德、正视听,更可教化百姓,传递农桑工商之新技,开启民智,实乃仁政之举。”他已然看到报纸在教育普及方面的潜力。
魏征虽觉此事关乎言论,需谨慎界定边界,以防成为钳制异见的工具,但眼下看来利大于弊,亦拱手道:“臣附议。然宣传司职权、报纸刊载内容,需有章法,力求真实、公正、有益,方能取信于民,长久立足。”
见无人反对,杨勇当即拍板:“好!既然如此,此事便定下了。玄龄,你与玄成、王珪,会同翰林院,尽快拟个章程出来,遴选精干人手组建宣传司。第一期《隋报》,朕要看到南阳之战的真貌与善后之策。所需银钱、物料、人手,由内阁优先调配。”
“臣等遵旨!”房玄龄、魏征、王珪齐声应道。
一场关于掌控舆论、引导民心的变革,就在这战后余烬未冷的南阳城中,悄然拉开了序幕。
消息很快从厅中传出,一些机灵的小吏和文书官已经开始暗自揣摩,这“报纸”究竟是何物,自己能否在其中谋得一席之地…………
杨勇对于宣传司和报纸得到绝大多数臣子的支持非常满意,他接着朗声说道:“下一个是议题讨论如何尽快的重建南阳,让安定百姓,众卿家有何得力举措,可畅所欲言,集思广益。”
议题随即转向更加沉重却又迫在眉睫的现实——南阳重建。
李密出列,面色凝重地呈上一份厚厚的文书:“陛下,诸位大人,此乃初步清查所得。南阳、淯阳及周边州县,人口十不存四五,田地荒芜近半,屋舍大量焚毁。更…更有诸多‘人肉作坊’遗址,亟待清理,以防疫病,亦安民心。幸存百姓,大多面黄肌瘦,惊魂未定,或藏于山野,或蜷缩家中,观望不前。”
厅内气氛顿时压抑起来。
即便久经沙场的将领,想到那些“人肉作坊”中的景象,也不禁胃里一阵翻腾,脸色发白。
杨勇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翻涌,沉声道:“疮痍满目,百废待兴。然正因为此,更需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章法,快速应对,方能恢复秩序,安抚生灵。今日我等在此之议,不仅要解南阳之困,更要定下规矩,日后若再遇类似情形,无论天灾人祸,各地官员皆可依例而行,不致慌乱无措。”
“陛下圣明!”众臣拱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