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扩大根据地(1 / 2)

楚云飞在赵家峪盘桓两日,方东明与李云龙陪着他在根据地内走了走,看了部队训练,参观了非核心的后勤单位,甚至还去听了半堂识字课。

楚云飞表面谈笑风生,心中震撼却与日俱增。

他看到的是一支纪律严明、士气高昂、与民众鱼水情深的部队,远非他印象中装备窳劣、只会游击的“土八路”。

方东明此人,治军、理政、发展军工,手段老辣,眼光长远,让他彻底收起了最初的轻视。

两日后,楚云飞带着复杂的心绪告辞离去。

钱伯钧虽然依旧嘴硬,但见识了八路军实弹训练的规模和方东明神乎其技的枪法后,气焰也收敛了不少。

孙铭则对魏大勇和八路军战士展现出的战斗素养由衷佩服。

送走楚云飞,晋西北根据地再次投入到高速运转之中。

时间在紧张的训练、生产和建设中悄然流逝,转眼又是一个多月。

此刻的鹰愁涧内,机器的轰鸣声愈发稳健。

在“火药李”和工匠们不分昼夜的奋战下,“晋造一式”木柄手榴弹已经实现了批量稳定生产。

方东明再次来到兵工厂,拿起一枚刚刚下线、还带着机油味的手榴弹。

弹体铸铁,表面略显粗糙但结实,木柄握持感舒适,底盖和拉火环结构虽然简单,但确保了安全性。

“支队长,这就是咱们的‘晋造一式’!”

“火药李”激动地介绍着,“按照您的要求,拉火管用的是咱们自己改进的摩擦发火装置,导火索缠绕的是稳定后的黑索金药芯,延时控制在3.5到4秒,弹体装填的是颗粒化的硝化棉混合炸药,虽然比不了TNT的威力,但破片效果不错,安全性也更高!”

方东明仔细检查着,点了点头:“辛苦了,李师傅!同志们辛苦了!这是我们自己的‘铁疙瘩’,是战士们保命杀敌的利器!质量一定要严格把关,宁慢勿滥!”

“您放心!”石开山拍着胸脯保证,“每一批出厂前,我们都抽样进行实弹测试,绝不让一个有问题的流到战士手里!”

方东明点了点头,随后问起了自己关心的问题,“现在这些手榴弹每天的产量有多少?”

“火药李”挠了挠头,露出了憨厚的笑容,说道:“现在工人都非常熟练的,每天可以生产200枚,月产6000枚!现在咱们厂里就存着接近2000枚呢!”

方东明顺着他手的方向望去,看着山洞里码放整齐的一箱箱新式手榴弹,点了点头。

有了这东西,部队的攻坚和近战能力将得到质的提升。

可惜的是,月产6000看着不少,但实际上还是远远不够的,不过兵工厂毕竟刚刚起步,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发展。

他想了想,吩咐道:“优先装备各团的突击队和主力营,让战士们尽快熟悉性能。另外,子弹复装的生产线也不能停,要全力保障部队训练和作战需求。”

“火药李”他们两人郑重的点了点头,“明白,支队长!”

“走,李师傅,石连长,带我去别的车间转转。”方东明示意道,“看看咱们的家当,还有什么需要添补和加强的。”

“好嘞,支队长,您这边请!”“火药李”和石开山连忙在前引路。

他们首先来到了子弹复装车间。这个车间比手榴弹组装区要宽敞一些,但也同样简陋。

几十名工人正坐在长条木桌前,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空气中弥漫着金属和火药的独特气味。

工人们熟练地将使用过的子弹壳进行退底火、清洗、整形,然后用小勺仔细地将自产的单基发射药(硝化棉)装入弹壳,再用简陋的手动压力机将重新铸造的铅制弹头压入弹壳口,最后安装上利用废旧铜元冲压而成的新底火。

整个流程虽然依靠大量人力,但分工明确,环环相扣,效率竟然不低。

一个负责质检的老工匠看到方东明过来,连忙拿起几颗刚复装好的子弹递过来:

“支队长,您看,这是今天刚出的批次,用的是咱们自己产的药,装药量严格控制,弹头重量也校准过,保证打出去不飘!”

方东明接过子弹,在手里掂了掂,又仔细看了看弹头和底火的结合处,赞许地点点头:

“老师傅,辛苦你们了!这每一颗子弹,都是前线战士们的指望啊!现在咱们一天能复装多少发?”

石开山连忙回答:“报告支队长,如果原料充足,现在一天能复装七千到八千发步枪子弹!

主要是咱们自产的火药供应上了,以前靠缴获和少量购买,根本不够用。”

“七千到八千发……”方东明沉吟着,这个数字对于拥有上万兵力的支队来说,依然捉襟见肘,尤其是还要保障日常训练。

但他知道,这已经是工匠们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创造的奇迹了。

“很好!要继续挖掘潜力,改进工具,争取把日产量提到一万发以上!”

方东明鼓励道,“另外,除了6.5步枪子弹,七九尖弹和歪把子轻机枪的子弹复装也要跟上,不能只盯着三八式。”

“是!我们已经在调整生产线了!”“火药李”赶紧记下。

接着,他们来到了金属加工与锻造车间。这里温度明显升高,几个用耐火砖和黏土垒砌的简易锻炉正烧得通红,鼓风机(由人力脚踏驱动)呼呼作响。

几名赤着上身、浑身汗水和烟灰的铁匠师傅,正挥舞着铁锤,在铁砧上叮叮当当地锻打着烧红的铁料。

他们正在加工的是手榴弹的铸铁弹体毛坯,以及修复受损的刺刀、枪械零件,甚至尝试仿制一些简单的工具和迫击炮零部件。

“支队长,您看,”一位负责的老师傅指着地上几个刚刚浇铸出来的粗糙金属件。

“这是俺们试着用沙模铸的60迫击炮的底座板和炮弹尾翼,虽然糙了点,但能用!就是这铁料不行,杂质多,强度不够,容易裂。”

方东明蹲下身,仔细查看那些铸件,又拿起铁匠们正在锻打的铁料看了看,眉头微皱。

根据地的钢铁来源主要是拆毁的铁轨、搜集的废铁以及从敌占区秘密购买的生铁,质量确实难以保证。

“铁料是个大问题。”方东明站起身,对石开山和“火药李”说道,“我们不能总是靠拆和买。

要想办法,看看根据地内有没有可能找到铁矿或者煤矿的线索,哪怕是小矿点,土法上马进行开采和冶炼!这是我们军工能否持续发展的命脉!”

他又看向那些锻炉和简陋的手动丝杠压力机,继续说道:“工具也要想办法改进。

我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搞到一些旧机床或者我们自己也仿制一些更有效率的工具?

比如,搞个水力或者畜力驱动的锻锤?总比全靠人力一锤锤敲要强。”

“火药李”眼睛一亮:“支队长,您这主意好!咱们这鹰愁涧有瀑布,水力是现成的!就是……就是咱们没人懂这个啊。”

方东明笑了笑:“没关系,我们可以摸索,可以请教懂行的老师傅。事在人为!这件事,石连长,你记下来,作为兵工厂下一步的重点攻关项目!”

“是!”石开山郑重应下。

最后,他们来到了相对独立且警戒更加森严的引信和雷管装配区。

这里空间狭小,只有少数几名经过严格审查、心理素质极好的老师傅和学徒在操作。

所有人都穿着厚布工作服,戴着简易的防尘口罩和手套,动作轻柔而精准。

这里装配的,正是“晋造一式”手榴弹最核心也最危险的部件——拉发火管和雷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