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和团队……”
“你们定。”江城又补充了一句,“需要我干嘛?”
林婉和苏曼对视一眼,苏曼微笑着说:“剧本里设计了一个‘扫地僧’式的角色,是公司里一个看似无所事事、整天喝茶看报、却能一句话点醒主角的神秘大佬。我们觉得,这个角色,由您来客串,效果会非常好。”
江城想了想,点点头:“行。台词别太多。”
“没问题!”
老板一拍板,整个工作室如同上了发条,迅速运转起来。在“结果导向”模式下,项目组自动成型:李想作为总策划和主编剧,负责整合大家的创意,撰写剧本;一位有短剧制作经验的导演负责执导和拍摄;赵小伟团队负责舆情风险评估和后期宣传预热;苏曼负责协调资源和把控整体质量;林婉负责预算和后勤支持。所有人目标明确:在最短时间内,做出一部高质量、有态度的爆款短剧。
没有立项会,没有反复的ppt评审,剧本初稿在三天内就发到了协作平台,所有人实时评论、修改,效率高得惊人。
江城也拿到了属于他的“扫地僧”角色的剧本。这个角色果然台词极少,大部分时间就是坐在一个偏僻的工位上,泡着功夫茶,看着闲书,或者对着电脑屏幕上的围棋界面发呆。只有在主角被职场困境逼到墙角时,才会看似无意地说出一两句点破迷津的话,或者做出一个看似“摆烂”实则直击问题核心的举动。
比如,当主角被要求为一个毫无意义的项目熬夜做ppt时,“扫地僧”江城会慢悠悠地说:“ppt做得再漂亮,能改变项目本身是坨屎的事实吗?”然后递给主角一杯茶,“不如想想,怎么让领导自己意识到这是坨屎。”
当主角被同事甩锅,百口莫辩时,“扫地僧”江城会恰好“手滑”,将一杯水泼在了那个同事刚“精心”伪造的证据上,然后一脸无辜地道歉:“不好意思,年纪大了,手不稳。”深藏功与名。
江城看完,表示满意:“这角色挺好,符合我的人设。不用背词,不用太多表情,省心。”
拍摄就在工作室内部和附近租用的一个共享办公空间进行,周期极短。江城客串的戏份,半天就全部搞定。他几乎本色出演,那种由内而外散发的“懒得纠缠”但又“洞若观火”的气质,让导演直呼“绝了”。
后期制作同样高效,不到两周时间,《职场求生记》第一季(共8集,每集5-8分钟)全部完成。
成片送到江城这里审阅。他拉着杨锦鲤一起,窝在沙发里看完了全部内容。
短剧节奏明快,笑点密集,对职场弊病的讽刺辛辣又精准,让杨锦鲤这个大部分时间在剧组、但也见识过公司环境的演员都笑得前仰后合。
“太真实了!这个用离职心态打工,反而无往不利的梗,我明天就要用起来!”杨锦鲤擦着笑出来的眼泪说。
江城也难得地嘴角带笑:“嗯,是挺有意思。那个扫地僧,演得还行。”
杨锦鲤白了他一眼:“你这是夸自己呢?”
《职场求生记》,“江工工作室”首个自制项目,在没有任何预热和宣传的情况下,悄然在几个主流视频平台同步上线了。没有人知道,这部小成本的短剧,将如同一条闯入沙丁鱼群的鲶鱼,掀起怎样的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