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对行业的潜移默化(1 / 2)

“快乐星球”的壮大,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一圈圈扩散开来,开始悄无声息地渗透、浸润着娱乐圈这片曾经被认为铁板一块的土壤。改变并非一夜之间的狂风暴雨,而是如同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在无数细微之处,显现出端倪。

最先感受到这种变化的,是那些与“快乐星球”有直接或间接接触的从业者。

一位常年与各大剧组合作、负责艺人统筹的副导演,在某次行业聚会上,忍不住对同行吐槽:“哎,你们发现没有?最近跟一些年轻演员谈档期和合同,变得有点……‘麻烦’了。”

“怎么了?耍大牌要加钱?”旁人好奇地问。

“那倒不是。”副导演摇摇头,表情有些复杂,“不是加钱,是加条款。以前都是我们制式合同,他们签就完事儿。现在好了,好几个有点名气的小年轻,带着律师或者新聘的‘职业规划师’来,一条条跟你抠。什么‘每日工作时长不得超过12小时’,‘必须保证每周连续休息时间’,‘拒绝与剧情无关的炒作配合’……一套一套的,说是要保障‘创作状态’和‘身心健康’。”

他咂咂嘴,语气说不清是抱怨还是佩服:“一问,你猜怎么着?要么是‘快乐星球’里哪位老师的粉丝,深受‘熏陶’;要么就是刚签了那边,直接把这套标准带过来了。你还不好强硬拒绝,毕竟人家搬出‘江城影帝那边都这么干’、‘这是行业健康发展的趋势’这种大帽子,听着还挺在理。”

类似的对话,在不同场合悄然发生着。

一些经纪公司内部,开始出现了微妙的声音。有年轻经纪人私下向管理层提议:“老大,咱们是不是也该学学‘快乐星球’那边,给艺人稍微减点负?我看他们家艺人状态都挺好,产出质量也高,商业价值反而更稳了。那种杀鸡取卵式的压榨,好像……确实有点落伍了。”

虽然这种提议往往会被保守的高层以“国情不同”、“我们有自己的运营模式”为由暂时压下,但种子已经播下。至少,“艺人身心健康”和“长期价值”这些词汇,开始更多地出现在公司内部的讨论中,而不再是完全让位于“短期数据”和“快速变现”。

在项目策划层面,变化也在悄然发生。

某视频平台的自制综艺策划会上,一位年轻编导大胆提出了一个方案:“我们能不能别再做那种让嘉宾互相撕逼、刻意制造冲突的剧本了?观众好像也有点审美疲劳了。我们可以试试做一档慢综艺,就记录几个朋友在一起轻松愉快地完成点小任务,聊聊天的日常?类似《向往的摆烂生活》那种调性,但我们可以做出自己的特色。”

策划总监皱起眉头:“那种节目有收视率吗?没有冲突哪来的看点?”

年轻编导据理力争:“总监,‘快乐星球’的《向往》数据和口碑都爆了!这说明市场需要这种让人放松的、真实的内容。而且,这种节目制作成本相对低,嘉宾配合度也高,性价比其实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