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的摆烂生活》如同秋日里的一股清泉,以其独特的治愈感和反内卷的核心理念,迅速席卷了整个市场,收获了现象级的成功。江城那套“理直气壮的懒散”与“偶尔惊鸿一瞥的才华”相结合的个人魅力,杨锦鲤真实可爱的活力,王撕聪努力转型的笨拙与真诚,三者叠加产生的化学反应,让节目和嘉宾都获得了极高的国民度和路人缘。
然而,在这片繁花似锦、赞誉如潮的表象之下,一股潜藏的暗流,开始在不为人知的角落悄然汇聚、涌动。
资本的嗅觉是最灵敏的。它们曾经是流量模式的既得利益者和推动者,通过快速复制、数据造假、营销轰炸等手段,批量制造“顶流”,攫取巨额利润。星耀娱乐的崩塌,虽然让它们暂时收敛,但也让它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一种旧有商业模式可能被颠覆的危机。
而江城,以及他所代表的这种不依赖疯狂营销、不刻意制造话题、甚至有些“反商业规律”(指低曝光、挑剔合作)的崛起模式,在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某些传统资本势力的眼中钉。
他像是一个异类,一个“坏榜样”。如果越来越多的艺人和工作室效仿江城的模式,追求“真实”、“实力”和“可持续”,那么资本手中那套熟悉的、依靠数据和水军操控市场、快速变现的玩法,将会逐渐失效。这是它们绝不愿意看到的。
一次非公开的、位于某顶级私人会所的饭局上,几位在娱乐圈举足轻重的资本大佬,推杯换盏间,话题不可避免地绕到了近期风头最劲的江城和他的工作室。
“这个江城,有点意思啊。”一位掌管着庞大影视投资集团的李总,晃着手中的红酒杯,语气听不出喜怒,“不声不响,搞出这么大动静。现在年轻人,好像很吃他那一套?”
“哼,哗众取宠罢了。”另一位旗下拥有多家经纪公司、以运作流量艺人起家的赵董,冷哼一声,“靠着一点歪才和官方的关系,走了点狗屎运。他那套‘摆烂’,能长久?没有持续的热度和曝光,商业价值就是空中楼阁。”
“话不能这么说,老赵。”旁边一位与平台关系密切的徐总接口道,“数据显示,《向往》的拉新和留存率非常恐怖,赞助商广告效果评估也是顶级的。他那种‘真实感’,现在确实是稀缺资源。而且,他工作室那个王撕聪,以前在你那边吧?现在看起来,口碑和形象反而更好了。”
赵董的脸色阴沉了几分。王撕聪的“出走”和如今的“转型成功”,在他看来,无异于一种打脸。
“他那个工作室,运作模式太不合群了。”李总放下酒杯,手指敲了敲桌面,“挑合作挑得厉害,价钱咬得死,还不接受过多的商业捆绑。这样下去,大家都很难做啊。”
这句话,戳中了几位大佬共同的心病。江城的成功,无形中抬高了市场对艺人“真实性”和“作品质量”的要求,也提高了品牌方和平台与艺人合作的门槛和成本。这对于习惯了用资本和资源快速碾压、获取主导权的他们来说,非常不舒服。
“是啊,如果都像他这样,我们以后还怎么带新人?怎么谈项目?”赵董附和道,语气带着不满。
包间里沉默了片刻,只有背景悠扬的古典音乐在流淌。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徐总缓缓开口,镜片后的眼睛闪过一丝精光,“他一个人,再怎么折腾,终究势单力薄。这个圈子,终究还是讲究资源和规矩的。”
李总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听说……他拒绝了‘闪耀’那边的一个S级代言?理由是品牌调性不符,合作条款限制太多?”
“何止!”赵董像是找到了宣泄口,“‘星光’杂志的封面,谈得好好的,临门一脚也被他那边以‘档期不合’推了。简直不识抬举!”
这些被江城工作室“婉拒”的资源,背后或多或少都与在座的几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江城的“挑剔”,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一种“不给面子”的挑衅。
“年轻人,有点锋芒是好事。”李总微微一笑,但那笑容里没什么温度,“但太过特立独行,容易摔跤。这个圈子,有时候是需要互相‘帮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