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行业的震动(1 / 2)

吴签签的崩塌,并非一个孤立事件的终结。它更像是一块被投入看似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层层扩散,最终撼动了整个湖底的生态。《镜界周刊》那篇报道所揭露的,不仅仅是星耀娱乐一家的黑幕,更是撕开了流量时代下,娱乐圈数据造假、资本操弄、价值扭曲的冰山一角。

接下来的几天,整个行业都弥漫着一股山雨欲来的紧张气息,以及一种兔死狐悲的惶惑。

首先感受到寒意的,是其他几家以打造“流量明星”为核心商业模式的公司。

星耀的倒掉,让它们瞬间暴露在公众和监管的聚光灯下。以往那些心照不宣的“常规操作”,此刻都变成了可能引爆的雷区。

“快!立刻自查!所有与数据公司的合作合同,全部重新审查,有问题的立刻终止!”

“通知旗下所有艺人及团队,近期低调,谨言慎行,任何社交媒体发言都必须经过严格审核!”

“之前做的那些数据……该清的赶紧清掉一部分,不要太显眼!”

“联系平台方,打听一下风声,接下来会不会有更严格的监管措施?”

类似的指令,在多家娱乐公司的会议室里急促地下达。老板和经纪人们焦头烂额,一方面要稳住自家艺人可能已经产生恐慌的情绪,另一方面还要紧急处理可能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生怕成为下一个被盯上的目标。以往用来炫耀、作为谈判资本的那些“漂亮数据”,此刻仿佛成了烫手山芋,恨不得能一键删除。

其次,是平台方和品牌方的反思与调整。

各大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平台,内部也召开了紧急会议。星耀事件暴露出的,不仅仅是艺人公司的问题,也反映了平台在数据监管、热搜机制、内容审核方面可能存在的漏洞或被利用的空间。

“我们必须立刻加强算法识别和人工审核,对于异常的数据增长,要建立更灵敏的预警机制。”

“热搜榜的买卖和操作,必须严厉打击,一旦发现,永久封禁相关账号和Ip段。”

“对于艺人作品的评分、评论,也要引入更复杂的反水军模型。”

平台方开始着手修补篱笆,虽然效果如何尚待观察,但至少表明了姿态。它们不再愿意轻易成为数据造假的帮凶,因为这最终损害的,是平台自身的公信力和用户体验。

品牌方则变得更加谨慎和精明。以前选择代言人,可能首要看的就是微博粉丝数、超话排名、带货数据这些“硬指标”。但现在,它们开始重新评估风险。

“数据分析要做,但不能只看表面数据了,要更深入地分析粉丝活跃度的真实性、用户画像的匹配度。”

“艺人本身的专业能力、口碑、公众形象稳定性,权重需要大大提高。”

“短期流量爆红型的艺人,合作要慎之又慎,优先考虑有作品、有实力、负面新闻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