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老艺术家的认可(1 / 2)

网络上的狂欢与非遗协会内部新旧观念的碰撞,如同水面上的涟漪,层层扩散。而在民乐界,尤其是古筝这个相对传统和讲究师承渊源的领域,江城那首石破天惊的《恋爱循环》,所引起的震动则更为深沉和复杂。

如果说普通网友和大部分年轻观众是抱着新奇、好玩的态度,协会内部的争论是出于对传承路径的不同理解,那么,在那些将毕生心血都浸淫在二十一弦之间,视古筝艺术为瑰宝、为生命的老一辈艺术家圈子里,江城的举动所带来的,则是一种近乎颠覆性的冲击。

起初,消息只是在一些小范围的微信群、老友间的电话里流传。

“听说了吗?有个选秀出来的小年轻,用古筝弹了首东瀛的动漫曲子,叫什么……《恋爱循环》?”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诧异。

“胡闹!简直是胡闹!”另一位脾气火爆的老艺术家直接在群里发了语音,“古筝是何等清雅之器!《渔舟唱晚》、《高山流水》的意境,岂是那等靡靡之音可以玷污的?!这是对传统的背叛!”

“老张,你先别急。我听了片段,那孩子的指法……相当老道啊,不像是一日之功。”有相对冷静的同行试图缓和。

“指法好就能胡来吗?那是根基!根基是用来建高楼大厦的,不是让他去搭戏台子的!”

质疑、批评、痛心疾首的声音占据了主流。在许多老艺术家看来,江城的行为无异于“仗着武功好就去耍猴戏”,是对他们心中神圣艺术的一种轻慢和侮辱。

然而,在这片几乎一面倒的批评声中,有一个名字始终保持着沉默——秦望舒。

秦望舒,年近八旬,是当今古筝界公认的泰斗级人物,师承名门,技艺已臻化境,更难得的是思想并不守旧,一直倡导“古筝艺术要活在当下”。她门下弟子众多,其中不乏已在音乐学院担任教授或在国家级院团担纲首席的大家。她的一句话,在圈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

不少人都暗中观察着秦老的态度。以她在圈内的地位和影响力,若是她出面斥责,那江城恐怕立刻就要被贴上“离经叛道”的标签,在传统音乐圈子里难以立足。若是她默许甚至肯定……那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周主任自然也深知这一点。在协会内部初步统一了“支持创新探索”的基调后,他亲自带着江城演奏《恋爱循环》以及之前《广陵散》的完整高清视频,登门拜访了秦望舒老先生位于城郊清静处的宅院。

青砖灰瓦的小院,种着几竿翠竹,推开木门,便能听到檐下风铃的清响。秦老坐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正在翻阅一本泛黄的琴谱。她满头银丝梳理得一丝不苟,穿着素雅的棉麻衣衫,面容清癯,眼神却温润而深邃。

周主任恭敬地说明来意,并将存储视频的平板电脑轻轻放在秦老面前的书案上。

秦老没有说话,只是戴上了老花镜,点开了《广陵散》的视频。

画面中,江城神色沉静,指尖起落间,杀伐之气、浩然之气、悲怆之气交织迸发,将那千古名曲的魂魄展现得淋漓尽致。秦老看得极为专注,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轻轻打着拍子,眼中不时闪过一丝激赏。当最后一个音符如断金石般戛然而止时,她缓缓吐出一口气,轻声赞道:“好。筋骨血肉,皆是古法,难得的是这气韵,年轻人心性跳脱,能沉下来摸到这首曲子的‘魂’,不易。”

周主任心中稍定,看来秦老对江城的基本功和传统曲目的理解是认可的。

接着,他有些忐忑地点开了《恋爱循环》的直播录屏。

当那轻快、俏皮,与古筝固有印象格格不入的旋律从平板电脑里流淌出来时,周主任小心地观察着秦老的表情。

秦老初时也是微微一怔,花镜后的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似乎也在本能地排斥这种“不伦不类”的组合。

但她没有像其他老艺术家那样立刻表现出反感或打断,而是继续静静地听着。她的目光落在江城那看似随意,实则精准控制着每一个音符的指尖上,落在他那与活泼旋律形成巨大反差的、慵懒而专注的神情上。

她听到了轮指的清脆灵动,听到了摇指的绵密悠长,听到了上下滑音的自然婉转……所有的技巧都运用得恰到好处,完美地服务于这首“非传统”的曲子,丝毫没有因为曲风的改变而变得敷衍或粗糙。

更让她心头微动的是,在这首充满现代感的旋律中,古筝本身的音色之美——清、脆、亮、润,非但没有被掩盖,反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被凸显出来。它不再仅仅是表现高山流水、古意幽情的载体,它也可以如此贴近生活,表达一种简单的、轻快的、属于这个时代的情绪。

一曲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