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的空气里弥漫着离别的伤感与对未来的憧憬,但也夹杂着最后冲刺的紧张。许念的《本源共振》系列进入了终审布展阶段,这是她在母校舞台上的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亮相。
终审评委阵容强大,除了校内德高望重的教授,还邀请了两位校外专家:一位是声名显赫的当代艺术评论家维克多·李,另一位,则是江氏集团旗下文化投资公司新上任的艺术总监,周曼。一位四十岁上下,妆容精致,衣着干练,眼神中带着职业性的审视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倨傲的女性。
周曼的到来,让江澈微微蹙起了眉头。他低声对许念说:“周曼是我父亲一手提拔起来的,作风强硬,以眼光‘务实’着称。”言下之意,来者可能不善。
许念拍了拍他的手背,眼神平静:“放心,我的作品,不怕人看。”
布展当天,一切顺利。《本源共振》系列延续了她对科技与哲学融合的探索,但相较于《呼吸之间》,更加内敛、深邃,试图探讨数据洪流中个体意识的“本源”存在状态。巨大的画布上,色彩不再是奔涌的河流,而是如同微观粒子般不断聚合、离散、闪烁着幽微光晕的“场”;互动装置也不再是震撼的视觉奇观,而是通过极其细微的传感器,捕捉观众靠近时的呼吸、心率,并将其转化为几乎不可闻的声波频率,与画面中的“粒子”产生共振。
整个展厅氛围静谧而充满张力,仿佛一个引人沉思的能量空间。
评审过程起初很顺利,几位校内教授频频点头,评论家维克多·李也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就几个技术细节与许念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许念对答如流,阐述清晰,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独特的艺术思考。
轮到周曼发言时,气氛微变。
她抱着手臂,在展厅内踱步,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件作品,最终在主体作品《奇点冥想》前站定。
“许念同学的作品,技术执行上无疑是成熟的,概念也很有……野心。”周曼开口,语气平淡,却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评判感,“但是,我不得不提出一个根本性的质疑。”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她身上。
“艺术,归根结底是关于‘人’的,是关于情感、关于叙事、关于可被大众感知的美学表达。”周曼的声音清晰地在展厅内回荡,“而你的作品,过度沉溺于技术逻辑和形而上的哲学思辨,这些冰冷的代码、数据、频率……它们与普通观者的情感连接点在哪里?所谓的‘本源共振’,除了营造一种故弄玄虚的‘高级感’,其社会价值、市场价值又体现在何处?”
她顿了顿,目光直视许念,抛出了最尖锐的问题:“这是否只是一种……缺乏人文温度的、技术宅式的自嗨?”
话音落下,展厅内一片寂静。几位教授面露思索,维克多·李挑了挑眉,没有立刻表态。周曼的问题,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当下艺术市场一部分保守势力对科技艺术的典型偏见——重技术,轻人文。
江澈站在展厅角落,脸色瞬间沉了下去,他下意识地想上前,却被许念一个极轻微的眼神制止了。她让他相信她。
许念深吸一口气,没有被周曼咄咄逼人的气势吓倒。她上前一步,走到《奇点冥想》前,目光平静地迎向周曼。
“周总监,感谢您提出的质疑。”她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稳定,“首先,我并不认为‘技术’与‘人文’是二元对立的。人类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深刻重塑着我们对自身和世界的认知,这本身就是最宏大的人文叙事。”
她指向画面中那些幽微闪烁的“粒子”:“这些看似冰冷的视觉元素,其生成算法核心,源于对脑电波、生命节律等生物数据的模拟。它们不是无意义的符号,而是对‘生命本身’这种最复杂、最本源能量形式的抽象表达。”
接着,她走到互动传感器前:“您认为无法产生情感连接的频率,恰恰试图捕捉的是人类意识最底层、最前语言状态的波动——那是比喜怒哀乐更原始的‘存在感’。艺术的价值,难道不应该包括引领观者去体验那些尚未被日常语言定义的、更深层的内心共鸣吗?”
她的阐述条理清晰,步步深入,直接将争论从“技术有无温度”提升到了“艺术探索边界”的层面。
“至于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许念微微扬起下巴,眼神清亮而自信,“艺术史上,许多开创性的风格在诞生之初,都曾被质疑‘不被理解’。它的价值在于提出问题,拓展感知的边界,而非仅仅迎合现有的市场口味。我相信,能够触动人心深处、引发对存在本质思考的作品,自会找到它的知音和应有的位置。这,比短期内的市场估值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