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别再靠这么近,我呼吸不过来了 > 第135章 演示崩盘,他的脆弱是她专属勋章

第135章 演示崩盘,他的脆弱是她专属勋章(1 / 2)

画室那场无声的“密语”之后,公寓里的空气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成分。苏媛女士依旧保持着她的优雅与距离感,但那种审视的、略带疏离的目光柔和了许多。她开始会和许念一起准备早餐,偶尔就着某支颜料的特性或某位艺术家的风格闲聊几句,语气平淡,却不再有隔阂。

江澈紧绷的神经明显放松下来,甚至会在母亲就某个艺术话题发表见解时,偶尔插上一两句他从许念那里耳濡目染来的、带着跨学科视角的评论,引得苏媛略带惊讶地看他一眼,随即眼底会掠过一丝极淡的、类似欣慰的情绪。

然而,生活从不让人长久停留在温情之中。江澈在It的“偏见识别与协同进化”项目,迎来了第一个小型内部演示会。这虽然不是正式的项目评审,但与会者都是实验室的核心成员和几位相关领域的资深学者,意义重大。

江澈为此准备了很久。他将复杂的伦理思考转化为清晰的逻辑框架,设计了直观的交互演示,甚至针对可能出现的尖锐提问准备了详实的答辩。出发去实验室前,他站在玄关的镜子前整理衬衫领口,动作一丝不苟,神情是许念熟悉的、属于工作状态的冷静与专注。

许念走上前,替他抚平肩膀上一条几乎不存在的褶皱,轻声说:“加油。”

江澈低头,在她唇上印下一个短暂却坚定的吻:“嗯。”

苏媛坐在客厅沙发上,看着这一幕,没有说话,只是端起茶杯,轻轻呷了一口。

演示会原定两小时。许念在画室里有些心神不宁,调色时几次差点弄错比例。苏媛则在客厅安静地翻阅着一本艺术杂志,姿态从容。

直到下午,比预定时间晚了将近一小时,门口才传来钥匙转动的声音。

许念立刻从画室走出来。

进来的江澈,脸色是她从未见过的…灰败。

他没有像往常那样第一时间寻找她的身影,甚至没有看她和母亲一眼,只是沉默地脱下外套,换鞋,动作带着一种近乎麻木的迟缓。他整个人像是被抽走了所有精气神,平日里那种掌控一切的自信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种沉重的、压抑的…挫败感。

“阿澈?”苏媛放下杂志,也察觉到了儿子的异常。

江澈没有回应。他径直走到客厅沙发边,没有坐下,而是直接滑坐在地毯上,背靠着沙发,屈起一条腿,手臂无力地搭在膝盖上,低下头,将脸埋进了臂弯里。

这是一个极其罕见的、充满了防御和脆弱意味的姿态。

许念的心猛地一沉。她快步走过去,在他面前蹲下,手轻轻放在他紧绷的背上,声音带着小心翼翼的担忧:“江澈…怎么了?”

苏媛也走了过来,站在一旁,眉头微蹙,没有说话。

过了好几秒,江澈才闷闷的声音从臂弯里传来,嘶哑得厉害:“…搞砸了。”

不是技术故障,不是逻辑漏洞。

是“人”的问题。

演示的前半段很顺利,他清晰地阐述了理念,展示了模型在识别特定文化语境下微妙偏见的能力。但在互动环节,一位以观点激进、言辞犀利着称的社会学教授,抓住了一个他模型设计中的“价值预设”问题,进行了咄咄逼人的追问。

那个预设,关乎如何在“尊重文化多样性”和“坚守普世伦理底线”之间划界。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难题,江澈在设计中采取了一个相对折中的、他认为最谨慎的立场。

但那位教授不依不饶,用一系列极端却并非不可能的假设情境,将他的模型逼入了逻辑死角,并尖锐地指出,他的“折中”本身,就隐含了某种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连设计者自身都未察觉的“偏见”。

江澈试图辩解,引用了大量跨文化研究的文献。但对方的攻击并非基于文献,而是基于一种更根本的、关于权力与话语的批判理论。他的逻辑之矛,再次撞上了一堵柔软的、却无法穿透的哲学之墙。

更糟糕的是,在场其他几位学者似乎也被这种观点带动,开始从不同角度质疑他模型底层伦理框架的“纯洁性”。讨论迅速偏离了技术演示的轨道,变成了一场关于AI伦理政治学的混战。

他精心准备的一切,在这种非技术性的、充满价值判断的围攻下,显得苍白无力。他第一次在专业场合,感到了一种词穷的狼狈和…信念被动摇的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