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1 / 2)

\"十八路诸侯尽是鼠辈!江东猛虎孙坚乃江中水鼠!\"万名西凉铁骑与汜水关守军齐声应和。

忽闻一声炮响,自侧翼营寨杀出一支五千铁骑。这些精兵个个身披精甲,背负强弓,手持镔铁长枪,胯下战马步伐整齐。转眼间已列成战阵,气势如虹,显是百战精锐。

领军大将身长九尺,美髯垂胸,面如重枣,唇若涂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非凡,威风八面。

关羽手提青龙偃月刀,冷眼望向远处叫阵的华雄。

依他本性,当是拍马提刀直取敌将。但念及王上特意叮嘱要打出燕军威势,故未贸然出击。

华雄猛然勒住缰绳,凝神打量来人。只见此将气势沉凝如山,与寻常武将迥然不同。再看其麾下五千铁骑,与日前突袭孙坚营寨那支精骑颇为相似。

华雄暗自定神,催马上前喝道:\"来者何人?速报姓名!本将刀下不斩无名之鬼!\"

这也是华雄首次依照两军对阵的规矩,郑重其事地询问对手姓名。先前出战的两人还未来得及通报姓名,就被他手起刀落斩于马下,死得憋屈至极。

关羽深知阵前礼仪,气定神闲地朗声道:\"燕国安北将军关羽,关云长在此!\"

按照大汉军制,武将官阶分为:前后左右四将军、四征四镇四安四平诸将军。燕王刘凤为留出封赏余地,特意未给麾下将领授予过**职。

燕国四方安将军分别是:安东赵云、安南张飞、安西关羽、安北臧洪;四方平将军则为:平东褚飞燕、平南黄忠、平西太史慈、平北甘宁。

华雄听闻对方报出名号,神色顿时肃然。这些年关羽追随燕王东征西讨,与张飞、臧洪并称燕国三大名将,各个都是万人敌的骁勇之将。

华雄在马上抱拳道:\"关将军威名,某在西凉时便如雷贯耳。今日能领教高招,实乃三生有幸。\"

关羽抚须回礼:\"华将军过誉了。观将军亦是忠义之士,何苦追随董卓那等祸国奸贼?我家燕王乃皇室贵胄,正统领十七路诸侯讨逆勤王。将军若愿弃暗投明,关某愿以性命作保,燕王定不计前嫌。\"

这番话既有惺惺相惜之意,又暗含招揽之心。两人枪尖相对,战马嘶鸣,一场龙争虎斗即将展开。

关羽暗自思忖,眼前这华雄倒是个重情重义之人,武艺更是非凡,便起了收服之心。

他深知燕国眼下正缺独当一面的大将,若能得华雄相助,必能多一员虎将。

面对关羽的招揽,华雄并未动怒,只是淡然回绝:\"关将军美意,华某心领。但董相国对我有知遇之恩。\"

\"若非相国提携,岂有华雄今日?\"

\"古语云:知恩不报非君子。华某唯有以死相报!\"

\"虽对燕王与将军仰慕已久,却也只得辜负这番好意了。\"

\"沙场相见,各为其主,望关将军切勿留情。\"

\"他日若有机缘,定与将军**言欢!\"

关羽闻言亦不再多劝,他本就是重义之人,当下颔首道:\"好!关某便来领教华将军高招!\"

说罢一夹马腹,战马疾驰而出,手中青龙偃月刀挟着凌厉劲风直取华雄面门。

(接下文)

华雄见关羽来势汹汹,丝毫不敢怠慢,忙举刀相迎。

观那青龙偃月刀寒光凛冽,便知分量不轻,加之关羽神力与战马冲势——

若贸然硬接,只怕连人带刀都会被劈作两段!

华雄急中生智,将刀杆架在青龙刀刀刃与刀柄相接处,以此化解锋芒。

饶是他做足准备,双刀相交的刹那,仍觉臂膀发麻,虎口迸裂,鲜血顺着刀柄缓缓淌下。

关羽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目光灼灼地凝视着华雄。他深知自己全力施展的杀招,整个燕**队里能硬接的人屈指可数。

华雄正面接下这一击,已然证明其武艺登峰造极,堪称当世猛将。

虽对华雄心生敬佩,但战场之上各为其主,容不得丝毫手软——这是燕**队铁律。关羽毫不迟疑,青龙偃月刀划破长空,裹挟风雷之势直取华雄面门。

华雄双臂发麻,却仍咬牙横刀格挡。霎时间,两军阵前回荡起密集的金铁交鸣之声。\"叮当\"碰撞不绝于耳,火花四溅。

关羽攻势如潮,一招狠过一招,却尽数被华雄拦下。这场巅峰对决,引得诸侯联军与西凉军将士屏息凝神,无不为二人精湛武艺震撼喝彩。

然而激战中的二人,心中另有计较。

关羽清楚自身弱点:虽具神力,刀法刚猛无俦,但耐力稍逊。若战至七八十合,气力难以为继,恐将落入下风。

华雄同样暗自焦灼。表面势均力敌,实则疲于招架。双臂渐失知觉,再守下去必露破绽。唯有转守为攻,方有一线生机!

念及此,华雄骤然变招,长柄大刀化守为攻。两军阵前,二将已交锋五十余合,战马嘶鸣间,生死只在瞬息。

关羽察觉华雄展开攻势,心中暗生一计,唯有佯装败退方能施展独门绝技【拖刀斩】。

先前的猛攻已持续多时,华雄定以为他气力将尽,必会轻易中计。

只可惜这一刀若出,华雄性命难保,倒辜负了他一身领兵征战的本事!

这些念头不过在关羽脑中电闪而过。

他与华雄又战数合,忽作惊慌之态,大喝一声:\"不妙!\"

随即勒马调头,作势欲逃。他刻意控住战马速度,不让其飞奔,故意留给华雄追击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