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越说越激昂,目光扫过群臣:“大唐虽繁荣,却不能安于现状。西域有改良的水车,天竺有先进的玻璃技术,若我们不加快创新,迟早会被超越。设立科学院,便是为了让大唐的技艺永远领先,让百姓永远安居乐业!”
唐太宗坐在龙椅上,听得十分认真,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李逸的提议虽大胆,却句句切中民生与发展的要害,尤其是改良农具与纺纱技术,更是当下百姓急需解决的难题。她沉吟片刻,说道:“设立皇家科学院事关重大,涉及朝堂机构调整与巨额经费,需从长计议,不可贸然行事。”
李逸心中微微一沉,却听到唐太宗话锋一转:“不过,你所言改良农具、研发新技,确有必要。朕准你在工部下设‘技艺局’,拨付五千贯钱作为启动资金,允许你从民间招募工匠与学者,先试行一年。若一年后能产出实效,再议设立皇家科学院之事。”
这已是超出预期的结果,李逸连忙躬身谢恩,声音带着几分激动:“臣定不辱使命,不负陛下所托,定让技艺局做出成效,为大唐的技艺创新开辟新路!”
退朝后,李逸没有片刻耽搁,立刻前往工部。工部尚书见他前来,虽对技艺局的前景仍有疑虑,却也不敢怠慢,亲自带着他查看工部附近的一处闲置院落——这院落曾是工部的物料仓库,占地约十亩,有五间宽敞的库房,正好可改造成工坊,还有十余间厢房,可作为工匠与学者的住宿与办公之地。
“这院落虽简陋,却胜在位置便利,紧邻工部,便于协调资源。”工部尚书指着院落说道,“若需修缮,可从工部调用工匠,费用从五千贯启动资金中列支。”
李逸仔细查看每一间库房,心中已有了规划:“将最东侧的库房改造成‘农具工坊’,中间两间作为‘纺织工坊’与‘器物工坊’,西侧两间暂时作为材料仓库与试验场地;厢房分为办公区与住宿区,学者与工匠各住一侧,便于交流。”
当日下午,李逸便让人张贴招募告示,写明“技艺局招募资深工匠(需有十年以上农具、纺织、器物制作经验)与学者(需通晓算术、物理、天文等知识),俸禄从优,提供食宿,有意者可前往工部报名,经考核合格后录用”。
告示一出,长安城内的工匠与学者纷纷响应。有在江南织坊工作二十余年的老织工,主动前来应聘,愿分享纺织经验;有隐居民间的算术学者,带着自己编写的《算术详解》,希望能为技术研发提供理论支持;甚至有太医院的年轻医官,也申请兼职,希望能参与医术研发,改良药材炮制方法。
短短三日,报名者便超过百人。李逸亲自负责考核,对工匠,他让其现场演示技艺,如改良简单的工具、修复损坏的农具;对学者,他则提问算术问题、物理原理,如“如何计算水车的动力”“不同材质的金属硬度差异”,确保招募到的都是真正有才干的人。
最终,李逸选拔出三十人,其中工匠二十名(农具工匠七名、纺织工匠八名、器物工匠五名),学者十名(算术学者四名、物理学者三名、天文学者三名)。他将众人召集到院落中,召开第一次会议:“各位能来到技艺局,皆是大唐的才俊。接下来一年,我们的首要任务有两个——一是改良直辕犁,研发曲辕犁;二是研发水力纺纱机,提升纺纱效率。若能完成这两项任务,便是我们向陛下证明技艺局价值的第一步!”
工匠与学者们纷纷点头,眼中满是干劲。农具工匠王师傅上前一步,说道:“李郎君,我年轻时曾见过西域的曲辕犁草图,咱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改进,增加可调节犁铧,定能成功!”算术学者张先生也说道:“水力纺纱机的动力计算,交给我们学者,定能算出最佳的轮轴比例!”
看着众人积极的模样,李逸心中满是欣慰。夕阳透过院落的大门,洒在众人身上,为这个简陋的院落镀上了一层金色。他知道,皇家科学院的梦想还很遥远,但技艺局的成立,已为这个梦想埋下了种子。未来,这里将诞生更多改变大唐的技艺,从改良的农具到先进的纺织机,从精准的天文历法到有效的医术,每一项创新,都将让大唐更加繁荣,让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
而这一切,都从这个秋日的午后,从这间简陋的院落,正式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