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这些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信件和物资,矿洞里的气氛变得有些凝滞。荣誉和关爱如同温暖的潮水涌来,却也更加反衬出他们刚刚经历的那场炼狱的残酷,勾起了对逝去战友的无尽思念。
“把这些慰问信,分发到各连队去,念给战士们听。”林文澜沉默了片刻,吩咐道,“让大家都感受一下祖国人民的心意。但是,林枫同志,你们政治部要特别注意引导,不能让同志们被荣誉冲昏头脑,更不能让悲伤压垮了斗志。要化悲痛为力量,化荣誉为责任!”
“是,司令员,我们已经在制定详细的政治工作计划。”
慰问团的到来,像一阵暖风,吹过了这片冰冷的土地。当那些年轻的补充兵,听着老兵们用沙哑的嗓音,平静地讲述着长津湖的冰雪、战友的牺牲,再看着手中来自祖国、字迹稚嫩却情真意切的慰问信时,很多人的眼神从最初的兴奋、好奇,逐渐变得沉静、坚毅。他们开始明白,自己将要继承的,是怎样一份沉甸甸的使命。
休整的日子紧张而充实。白天,是恢复性的体能训练和针对新兵的战术基础训练。林文澜要求,哪怕是最基础的射击、投弹、土工作业,也要按照实战最高标准来。晚上,则是文化学习、战斗总结和诉苦教育(倾诉战斗中的苦难和牺牲,激发阶级感情和复仇意志)。
林文澜亲自参与了多次团级以上干部的战役总结会。会上,他鼓励大家畅所欲言,甚至鼓励争论。
“都说说,这一仗,我们哪里打得好?哪里打得臭?”他开门见山。
“我们的穿插迂回,还是老传统,打得敌人晕头转向!”
“但火力太弱了!眼睁睁看着敌人坦克冲过来,就是敲不掉!”
“后勤是大问题!要是棉衣粮食能跟上,冻伤起码能少一半!”
“对空防护也不行,敌人飞机太猖狂了!”
“还有通讯,一冻就失灵,指挥经常靠吼……”
问题被一个个摆在桌面上,尖锐而直接。林文澜认真地听着,记录着。他深知,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才能找到解决的方向。
“同志们说的都对。”总结时,林文澜说道,“我们过去靠‘铁脚板’和‘小米加步枪’打赢了国内战争,但面对高度机械化和拥有绝对海空优势的敌人,老经验不够用了!我们必须学习新东西!”
他看向杨文涛:“文涛,你的特种兵指挥部要扩大,不仅要工兵、侦察,还要尽快组建防空分队、通讯保障分队,研究反坦克战术!我们要有自己的技术兵种!”
他又看向周志宏:“老周,我们要向志司和国内强烈呼吁,加快换装苏式装备的步伐!同时,在我们内部,要掀起学习新技术、新战术的热潮!干部要带头学文化,学图上作业,学诸兵种协同!”
一场悄无声息但意义深远的“现代化”启蒙,在这支刚从原始、残酷的血战中走出的军队里,开始萌芽。
一个月后,当第一批苏制“波波沙”冲锋枪、莫辛-纳甘步枪,以及少量的RpG-43反坦克手雷和ZpU-1高射机枪运抵驻地时,整个营地都轰动了。战士们围着这些散发着枪油味的崭新装备,兴奋地议论着,抚摸着。
林文澜拿起一支“波波沙”,熟练地拉动枪栓,感受着那不同于美式、日式武器的质感。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前路依然漫长而艰险,但经历了长津湖那场冰与火淬炼的第十三兵团,筋骨虽损,意志却愈发坚韧。他们正在将这惨痛的教训和宝贵的经验,融入血脉,重塑自身,准备着以更强大的姿态,迎接未来更加残酷的挑战。
矿洞外,春寒料峭,但向阳的山坡上,已隐约可见一丝倔强的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