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缓缓吐出一口气,将评估结论的核心内容,用更委婉的方式说了出来,重点强调了技术的巨大潜力和同样巨大的风险与投入,隐去了系统积分的具体消耗。
“……初步判断,这是一个战略性的机遇,但也是一个可能拖垮我们的泥潭。”她最后总结道。
陆信倒吸一口凉气:“五年?八年?还可能血本无归?这……这赌注也太大了!咱们现在日子过得挺好,有必要去冒这个险吗?”
陈越却争辩道:“陆总,不能只看风险!现在国际上那些巨头,肯定也在偷偷研究。如果我们不跟上,等他们技术成熟了,专利壁垒筑起来,我们连汤都喝不上!‘星火’的成功,不就是因为我们提前布局了中文处理吗?”
“那能一样吗?”陆信反驳,“中文处理我们有需求,有市场!这icroLEd,谁知道将来用在哪里?市场需求在哪?”
两人争论起来,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目光都投向了苏宁。
苏宁走到窗边,看着楼下。研发中心的灯光依旧亮着,那里有正在优化电吹风防潮性能的团队,有在测试新型相变材料保温效果的周明,有在埋头编写“槐花云平台”新功能的程序员……大家都很努力,都在为企业的当下和可见的未来奋斗。
投入icroLEd,意味着要将巨量的资源,从这些能产生即时效益的地方抽走,投向一个充满未知的、遥远的未来。成功了,或许能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失败了,可能伤筋动骨,甚至动摇根基。
那2000点积分,像一块沉重的砝码,压在她的心头。这是她最大的底牌,是应对突发危机、加速关键项目的利器。一旦投入这个无底洞,万一期间出现其他问题,她将失去最有力的依仗。
但是,那股对技术趋势的直觉,以及系统评估中“颠覆性”、“巨大商业价值”这些字眼,又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她。企业不能只满足于当下的“挺好”,必须为更远的未来埋下种子。尤其是在见识过E这些国际巨头的手段后,她深知,没有核心技术,永远只能被动挨打。
是求稳,守住眼前的基业?还是冒险,搏一个可能更辉煌的未来?
办公室里只剩下她手指无意识敲击窗框的轻微声响。陆信和陈越都屏息等待着她的决定。
许久,苏宁转过身,目光已经恢复了平时的沉静,但深处多了一丝决断。
“icroLEd项目,启动预研。”她的声音清晰而坚定,“但不作为主攻方向,不设立独立的大团队。由陈越老师牵头,在研发中心内部,成立一个精干的、跨部门的‘前沿技术探索小组’,成员兼职参与,初期投入资金……控制在三百万以内。”
她看向陈越:“陈老师,你的任务是跟踪国际最新进展,尝试与国内在光电领域有积累的高校实验室建立联系,进行一些非常前期的、理论性的交流和探索。重点是摸清技术难点,评估人才储备,寻找可能的合作机会。我们要先把手伸进去,感受水温,而不是一头扎进去。”
她又看向陆信:“陆信,集团的运营重心不变,确保现有业务的利润和现金流。icroLEd的投入,必须在不影响主业发展的前提下进行。”
这是一个谨慎而务实的决定。既没有盲目冒进,也没有完全放弃。它像一颗被小心翼翼埋下的种子,需要漫长的等待和持续的呵护,才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破土而出。
陈越虽然觉得投入力度太小,但也理解这是目前最稳妥的做法,点了点头:“明白,我会把握好分寸。”
陆信也松了口气,这个方案在可接受范围内:“行,就按你说的办。”
决策已定,众人散去。苏宁独自留在办公室里,看着系统中那4180点积分。她没有立刻解锁【光电技术库】。2000点的代价太大,她需要看到“前沿技术探索小组”拿出更具体的、值得投入的阶段性成果后,才会动用这笔宝贵的“战略储备”。
微光已现,前路漫长。这一次,她选择了一种更缓慢、也更坚实的步伐。企业的成长,不仅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更需要审时度势的智慧与耐心。这束关乎未来的微光,能否最终照亮“槐花”的前路,还需要时间,需要汗水,也需要那么一点点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