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我在八零搞事业 > 第130章 鉴定会上的雷霆一击

第130章 鉴定会上的雷霆一击(1 / 2)

周一午后,原本略显杂乱的车间被特意整理过,虽然依旧难掩其简陋,但至少通道整洁,工具摆放有序。那台历经磨难的改进样机被擦拭得锃亮,如同即将接受检阅的士兵。车间中央摆了几张从学校借来的课桌,铺上了干净的蓝布,权当主席台。

市二轻局的郑科长坐在中间,旁边是几位头发花白、神色严肃的老专家,有利通公司的林经理,还有两位来自其他相关单位的工程师。气氛庄重而略带压抑。

陆信、苏宁、张师傅等人站在样机旁,春苗和赵老憨则负责端茶倒水和维持秩序,两人都紧张得手心冒汗。

郑科长首先发言,语气官方而克制:“今天召集各位专家,是对‘槐花藤编工艺社’自主研发的‘藤材预处理弹性微调系统’进行现场技术鉴定。希望各位专家本着科学、严谨、客观的态度,认真审查。述。”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苏宁身上。她今天穿了一件干净的浅色衬衫,神色平静,走到临时准备的小黑板前,深吸一口气,开始了陈述。

她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结合黑板上的简图,用清晰、流畅的语言,将改进方案的来龙去脉、核心原理、技术难点突破以及测试数据,条分缕析地阐述出来。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那些复杂的力学原理和结构设计,在她口中变得生动而易于理解。

“……因此,我们采用组合式弹性阻尼系统,而非简单的仿制,从根本上解决了高频振动和应力集中导致的疲劳问题。这是本次改进的核心创新点。”苏宁做完最后总结,微微鞠躬。

现场一片安静。几位老专家互相交换着眼色,有人微微颔首,有人依旧眉头紧锁。

一位戴着厚重眼镜、姓王的机械专家率先发问,问题十分尖锐:“苏同志,你提到的这个‘非牛顿流体阻尼盒’,用淀粉混合石英粉,听起来像是土办法。其阻尼特性的稳定性、长期使用的可靠性,以及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性能变化,你有数据支撑吗?这会不会是整个系统最薄弱的一环?”

这个问题直指要害,也是之前郑科长质疑过的。张师傅等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苏宁却不慌不忙,从容应答:“王工问得好。我们进行了不同配比、不同温度下的模拟测试。数据显示,在10-35摄氏度的常见工作环境下,其阻尼系数变化范围在±5%以内,对系统整体性能影响微乎其微。关于长期可靠性,我们正在进行加速老化试验,初步数据显示,连续运行300小时后,其性能衰减低于8%。更重要的是,这个设计本身具有可维护性,阻尼介质成本极低,可定期更换,确保了长期使用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她引用的数据精确,逻辑严密,让人难以反驳。

王专家沉吟了一下,没有再追问。

另一位姓李的材料专家接着发问:“你们用65锰钢替代磷青铜,依据是什么?锰钢的加工硬化倾向和耐腐蚀性是否考虑过?”

“李工,我们选择65锰钢,是基于其优异的弹性和抗疲劳极限。关于加工硬化,我们通过控制热处理工艺(回火温度控制在420-450摄氏度)来平衡硬度和韧性。耐腐蚀性方面,藤材预处理环境并非强腐蚀环境,且关键部件我们做了表面防锈处理。这是不同批次材料的性能对比数据。”苏宁再次拿出准备好的数据图表,应对自如。

提问一个接一个,越来越深入,甚至涉及到一些非常细节的加工公差和传动效率问题。苏宁始终对答如流,数据、原理、依据信手拈来,仿佛她脑中有一个庞大的技术数据库。她不仅回答了问题,有时还能引申出去,点出该设计与其他领域技术的潜在关联,展现出了超越这个简陋环境的惊人技术视野。

几位专家脸上的怀疑渐渐被惊讶和欣赏所取代。连最初提问最尖锐的王专家,也忍不住微微点头。

郑科长看着这一幕,心中暗惊。他原本以为苏宁只是比较聪明肯干,没想到她的技术底蕴如此深厚。这份报告,看来确实是她真实水平的体现。

林经理更是满面红光,与有荣焉。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鉴定即将顺利通过时,一个一直沉默的、来自某研究所的孙高工突然开口,语气带着一丝居高临下的质疑:

“苏同志,你的陈述很精彩,数据也很漂亮。但是,我有个根本性的疑问。据我所知,这类精密机械的改进,尤其是涉及动力学和材料疲劳的复杂系统,通常需要一个成熟的工程师团队,经过反复计算、模拟和试验才能完成。你们这个……嗯,‘工艺社’,成立时间不长,人员构成……似乎也不足以支撑如此‘成熟’的技术成果。你能不能解释一下,这些核心的、尤其是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部分,究竟是如何完成的?有没有借助……某些外部‘特殊’资源?”

他的话虽然委婉,但意思很明显——他怀疑这技术不是苏宁他们自己搞出来的,要么是抄袭,要么是有“高人”在背后指点,甚至可能涉及不正当的技术来源。

这话一出,现场气氛瞬间降到冰点。这已经不是在质疑技术本身,而是在质疑团队的诚信和能力基础!

陆信脸色一沉,刚要开口,苏宁却轻轻抬手阻止了他。

她看向那位孙高工,目光清澈而平静,没有丝毫慌乱,反而嘴角勾起一丝极淡的、自信的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