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宁点头,手指轻轻敲击着机壳的某个位置,“声音来源在这里。根据【蓝图】……呃,根据结构分析,我怀疑是新增的弹性缓冲模块在高速往复运动中,与相邻的固定件产生了极细微的干涉或摩擦。短时间内可能不影响使用,但长期高速运转,会导致异常磨损,甚至可能引起结构疲劳。”
她顿了顿,看向众人,语气沉重地说出关键问题:“这意味着,这台样机目前还无法胜任詹姆斯先生要求的、长时间稳定的大批量生产任务。它的‘耐久性’,还需要验证和改进。”
刚刚升起的喜悦如同被泼了一盆冷水,车间里再次安静下来。
赵老憨挠了挠头,有些着急:“那……那咋办?新订单可等着呢!咱总不能告诉人家,咱这机器还得再修几个月吧?”
“当然不能。”陆信斩钉截铁地说,他走到苏宁身边,目光坚定,“问题发现了就好。至少我们现在知道方向了,总比盲目乐观,等到批量生产时出大问题强。”
他看向苏宁:“能定位到具体是哪个部件干涉吗?解决起来难度大不大?”
苏宁闭上眼睛,再次集中精神,调用【未来蓝图】模拟器进行更精细的局部扫描和分析。几秒钟后,她睁开眼,语气有了些把握:“能定位。问题主要出在两个连接点的设计冗余度不够,加工精度虽然很高,但在长期动态负载下,微米级的形变累积导致了间隙变化。解决起来不算太难,但需要再次拆卸局部结构,进行针对性打磨和加装特制耐磨垫片。不过……”
“不过什么?”张师傅急忙问。
“不过,这只是根据当前运行状态推测出的解决方案。要彻底验证其长期稳定性……”苏宁看向陆信,说出了最现实的困境,“我们需要进行至少48小时的不间断负载测试,模拟真实生产强度。这需要大量的藤条原料,而且,测试本身也有风险,万一中途出现我们未预料的问题,可能会损坏关键零件。”
原料!时间!风险!
这三个词像三座大山,再次压在众人心头。他们手上的藤条原料本就不多,还要留着做正式的生产样品。而时间更是紧迫,詹姆斯先生的订单交货期像悬在头顶的利剑。
陆信沉默了片刻,眼神锐利地扫过样机,果断做出了决定:“测试必须做!不摸清机器的极限,我们没法向客户保证质量,更没法放心生产。”
他看向赵老憨:“赵大哥,你立刻回村,想办法再筹集一批试机用的藤条,哪怕品质差一点的也行,主要是量要够!”
“好!俺这就去!”赵老憨应了一声,转身就跑。
“张师傅,”陆信又看向老师傅,“麻烦您盯着机器,我们先进行短时间的初步测试,收集数据。等赵大哥的原料一到,立刻开始耐力测试。”
“交给我!”张师傅重重点头。
安排完毕,陆信才看向苏宁,声音放缓了些:“你熬了一夜,先回去休息一下。技术上的问题,离不开你,你不能先垮了。”
苏宁看着陆信布满血丝却依旧坚定的眼睛,知道自己此刻不能倒下。她摇摇头:“我没事,还能撑得住。初步测试的数据很重要,我必须在场记录和分析。”
她走到工作台前,拿起笔记本和笔,目光重新变得专注而锐利:“来吧,让我们看看,这台‘实力派’的极限到底在哪里。只有摸清了底,我们才能真正地掌控它。”
朝阳已经完全升起,将车间照得透亮。机器再次发出轰鸣,但这一次,不再是庆祝成功的乐章,而是吹响了向更深层次技术难题进军的号角。成功的曙光已然显现,但通往稳定生产的道路上,依然布满荆棘。